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What’s New

IMG_7127
Welfare Council News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公佈照顧者「自我關顧程度」問卷調查結果 逾八成照顧者壓力偏高 增加 Me-time 有助減低照顧壓力(Chinese Only)
照顧者長時間照顧家人,往往承受沉重的壓力,缺乏足夠的喘息時間。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 2024 年 7 月至 8 月期間進行「自我關懷狀況」問卷調查,收集共1,079 份有效問卷,旨在了解照顧者自我關顧程度(Me-time)與照顧壓力的關聯性,及探討照顧者的服務需要,以協助社會各界規劃適切的支援服務,並提升大眾對照顧者需要的關注。   照顧時間長 照顧者壓力指數偏高 調查顯示,有 8 成受訪者為 60 歲或以上,以老護老情況令人關注。有過半受訪者的照顧年期逾 5 年以上,反映不少照顧者需長期肩負照顧責任。近 4 成受訪照顧者每日需要提供至少 8 小時的照顧。高達 8 成受訪照顧者表示照顧壓力偏高,當中有 22%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 Me-time;即使是有 Me-time 的受訪者,亦有近 3 成表示 Me-time 不足夠。調查亦發現,Me-time 的時間與壓力程度密切相關,有 Me-time 的受訪者的照顧壓力明顯比沒有 Me-time 的受訪者為低。   照顧者冀短暫「放下」照顧工作 享受外出 Me-time 調查發現 , 未能放下照顧責任 (40%) 及社區內的服務未能配合照顧者需要 (31%)是導致照顧者未能享受 Me-time 的兩大主因。調查亦發現,近 4 成受訪照顧者希望有服務支援他們外出活動;其次是希望有到戶看顧及家務助理服務(25%)和特定處所多種形式暫託服務(19%)。至於 Me-time 的活動選擇,最多受訪者希望可以去旅行(30%),其次是參與運動或遊戲(19%)和進行社交活動(17%)。   照顧者 Kitman 五年前因母親患上認知障礙症,而辭職成為全職照顧者,全身心肩負照顧者責任,期間承受巨大壓力,令自己身體不適而入院, 「壓力大到真係想死」 。她表示家人不理解照顧者的壓力,令她不敢傾訴,而照顧母親的過程也讓她感到力不從心,身心俱疲。幸在香港聖公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社工的鼓勵下,Kitman 開始參與中心活動,並使用中心資源,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最近,Kitman 開始放下部份照顧者責任,得以保留部份私人時間,除了心情變得輕鬆,她與母親的關係亦有所改善。 Kitman 的經歷突顯了支援服務對照顧者的重要性,以及 Me-time 能有效舒緩壓力,改善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關係。   參考以上調查結果,福利協會就照顧者服務提出以下建議:   ⚫ 推廣 Me-time 理念 強調照顧者關顧自己身心需要的重要性 鼓勵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安排 Me-time,並建立後備照顧者網絡,預備多位家人、朋友或鄰居作為後備照顧者,在有需要時分擔照顧責任,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及推動照顧者生涯規劃,規劃照顧歷程及未來生活,與照顧者探索其身份與照顧責任   ⚫ 加強宣傳及優化照顧者服務 提供及積極宣傳更多元化、彈性及個別化的服務,例如到戶看顧、家務助理、日間或住宿暫託服務,建立照顧者的信心,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   ⚫ 推動社區共同承擔照顧責任 發展及鞏固鄰舍支援網絡,鼓勵社區持份者以多元化方式支援照顧者,例如提供暫託看顧服務,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   ⚫ 關注在職照顧者需要 推動政商民三方協作,建立照顧者友善的工作環境,協助照顧者平衡工作和照顧責任   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黃翠恩指:「希望透過是次調查,更了解照顧者的需要,鼓勵照顧者關注自己身心健康,愛家人先愛自己,錫自己先至撑得起;同時,我們呼籲社區各界別及政商民一起支持照顧者,推動建立照顧者友善社區,令照顧者透透氣,感到照顧路上一點甜。」
Details
Medical & Wellness Services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支持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Chinese only)
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強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期望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可持續發展藍圖,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對相關政策表示支持。福利協會一向積極推動醫社合作,早於2001年開始,開展各項醫療護理服務,由其跨專業團隊,包括:西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營養師、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為不同階層的社區人士提供跨專業的一站式身心治療服務及個別關懷照顧,全方位發揮一站式及時轉介的康健平台。福利協會亦於2020年9月獲食物及衛生局批出營運「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3年服務合約,協助推動地區性基層醫療服務。主中心位於鑽石山綜合發展區,預計於2022年6月啟用,並將於2022年12月起分別於黃大仙(中部)、慈雲山/竹園、樂富/新蒲崗及牛池灣各設附屬中心,透過跨專業服務模式,提供健康推廣、疾病預防、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基層醫療服務,目的為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讓醫療服務的著眼點,由治療轉為預防, 加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治未病的概念。福利協會很認同地區康健中心在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發揮重要角色。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將以地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合作的原則,聯同黃大仙及鄰近地區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醫生、中醫師、物理和職業治療師、營養師等為市民提供所需的服務;並且協調其他提供社福、醫療健康及相關服務的社區夥伴,為有需要的市民 提供服務 及作出轉介。
Rea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2021關懷主日】福利協會重視人本價值 與牧區緊密互動照顧復康者 (轉載自《教聲》第2379期) (Chinese only)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助理總幹事何嬋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的復康服務,對象主要以精神有缺損和智障人士為主,當中不乏複雜和達嚴重程度的個案,例如智障及有精神分裂徵狀、長期抑鬱和焦慮、自閉症患者及有躁動情緒行為、確診有妄想症、人格障礙、精神紊亂等精神病患者,部分同時有肢體的殘障。身心障礙令個人和家庭在生活成長都特別困難。亦普遍有被人抗拒的經歷,對家中有殘疾成員,特別是智障和精神病患者,父母總會存有愧疚的心態,因此,在我們的服務領域,不單止是服務殘疾人士,對他們家庭、照顧者的支援,甚至是復和的工作亦特別關注。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服務和保障,亦是不斷要推動共融接納、平等保障的議題。   以主為基 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27節「弟兄們哪,想一想你們的蒙召,按着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   很多人都帶着憐憫同情的心服務殘疾人士,這並沒有不對;但如果我們以上主的道作為我們服務理念的基礎,在看到人身上的殘障,也許會有另一個角度和體會,因為我們知道,在上主眼中,每個人都是寶貴的,他特別揀選世人眼中「愚拙和軟弱的人」,賜予特別的恩賜,若能夠用此眼目看我們的復康服務對象和家人,心內應該會更踏實。雖然工作上總會遇到挑戰和苦惱,困難依然多不勝數,但只要找到當中堅持下去的意義,擔子便會變得輕省,讓人可以繼續迎難而上,這就是基督徒同工可以展示的樣式,讓人知道服務除了是一份工作,亦時刻都是活的見證。   以人為本 復康服務對象依社會政策的區別,歸類成不同的殘疾,但他們每個人皆有獨特之處,在服務的實踐中,能找到他們的能力,哪怕多微小,都可以是很大的鼓舞。事實上,他們的能力很多都比我們強,例如自閉症患者在處理單調、重覆、我們視為沉悶乏味的工序時,他們應付自如,專注力比我們優勝;很多精神病康復者的生活歷盡艱辛,對別人真摰的關心,都特別懂得感恩;不少輕、中度智障患者,只要配合適當訓練,就能夠擔當工作任務,在職場上有所付出,成為生活的動力和價值。按照每個人的獨特本質,在服務照顧的過程中能為殘疾人士創出機會,「善小仍然有為」就是我們復康服務工作重視的人本價值。   牧養同行 位於屯門的康恩園,是一座有超過一千名復康人士及約四百多名工作人員的復康大樓,亦是青山聖彼得堂的傳道點。牧區一直為康恩園會員和同工提供靈性的關顧,常設有崇拜、節日活動等,定期的牧區聯絡會議,亦有復康同工參加,與牧師交流合作意見和訂定服務計劃。過去兩年,復康服務的職員同樂日,亦邀請牧師和牧區同工出席,增加互動和彼此認識。有賴青山聖彼得堂的牧養同行,至今已為百多名復康會員受洗,又成立教父母小組,教父母有定期聚會和探訪會員。自2020年起,宗教活動雖受新冠疫情影響,但青山聖彼得堂對康恩園復康會員的關心絲亳不減,由於會員在疫情下不能外出活動,牧區教友除了會在節日送上禮物,亦特別送上心意卡為他們打氣鼓勵;每年的教父母活動,就改為以拍短片方式慰問會員。   在2019年新開辦、位於東涌的「迎康園 - 智障人士宿舍暨活動中心」,當中有30個中度至嚴重智障的宿位,以及60個日間訓練名額,基督榮光堂與迎康園亦以牧飬同行為目標,為復康會員和同工們,提供宗教活動和靈命的信息,鞏固信仰之餘,亦引領同工以正向思維和價值面對具挑戰工作處境以正向思維和價值。   牧區與復康服務單位的關係是互動和緊密的,未來將會訂立具體的目標、方向和執行的計劃,強化福音與服務理念的共通之處,加強各級程度同工與前線同工們對牧區的認識;而牧區對同工靈性上的支持,亦有助同工得到服務殘疾人士的力量。
Read
Other Services
2021關懷主日:以主為基 以人為本 (轉載自《教聲》第2379期) (Chinese only)
努力彰顯基督的愛與關懷 教省社會服務專責委員會主席賴錦璋   過去兩年疫情持續,社會大眾努力面對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社交距離的限制,令人與人之間多了隔膜,少了連繫。今年教省的關懷主日,以「以主為基.以人為本」為主題,並由陳謳明大主教撰寫文章,鼓勵教友思索基督徒關懷社會的使命,如何身體力行進入世界,使人和好,與人同行。   另外,今年的關懷主日專輯有三篇社服同工的分享文章,道出了疫情期間,社服同工、牧者與教友同行,為社會服務注入更多生命力。期盼弟兄姊妹與社服同工繼續同行,努力彰顯基督的愛與關懷,將天國建立在人心。 -------------------------------------------------------- 社會服務需要有捨的心懷 陳謳明大主教   在耶穌時代甚至以前,許多人最關心的基本問題是:需要「做」些甚麼才得進入天國?在現代社會裏,很多人認為其他問題,都比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更加重要:我怎樣才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怎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那一份保險最穩妥?   大家都忘記人生中「生命」的問題,這問題常常被我們置諸腦後。   本主日是香港聖公會的「關懷主日」, 就讓我們一同思索基督徒關懷社會,推動社會服務的使命。   談到社會服務,我們很多時將諸多社會服務問題,例如社福政策、程序、活動、服務、發展項目等,成為我們的着眼點。誠然,這一切都是重要的,但很多時當我們着眼於這一切工作,埋首擬訂要去「做」些甚麼的時候,往往會忘記提供社會服務背後,我們要帶給社會怎樣的生命力。   馬可福音提到,有一個人十分虛心地請教耶穌:「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可十:17) 在馬太福音十九章同一記述中稱他為「少年財主」。這個少年財主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當日這少年財主的確滿懷熱誠地追求人生「理想」。他是想肯定自己、發展自己、完成自己,認真地去實踐:他向耶穌討教「我可做甚麼?」耶穌便告訴他:追求美好的生活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不可做假見證,要孝敬父母……(可十:19) 這少年財主一聽耶穌的話,就充滿信心的回答說:「老師,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可十:20)   這少年財主有一個很積極而充實的過去,也善待他人,並很有誠意地過一個豐盛的人生。所以聖經說:「耶穌看着他,就愛他了。」(可十:21)   耶穌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要他放下所有的去分給窮人,然後去跟隨耶穌,做他的門徒,和他一起生活。耶穌邀請他去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奮發前進、更上一層樓。   「你還缺少一樣」,這「一樣」,就是畫龍點睛的「睛」;有了這個「睛」,這條龍就可以騰飛了。耶穌就是要給他點睛、讓他騰飛,使他能超越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   少年財主缺少的,不是沒去「做」些甚麼,而是沒去「捨」些甚麼。   在2014年教省總議會上所通過的《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政策文件》,當中有頗大篇幅提及我們「道成肉身」的信仰與社會服務的關係。在「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神學觀」一段中有以下論述: 「在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建基於基督信仰、源自聖經訓導、有其神聖的一面和對於世界的神學觀。社會服務實踐基督道成肉身,在社群中彰顯他的愛和關懷。社會服務除了服務有需要的人外,更應視之為天國工程的一部分,配合教會宣講及牧民,推動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個人和個人,社群和社群重歸於好。」   在文件內「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其中一段又提到: 「作為入世的教會,社會服務是香港聖公會宣講與牧民的一個重點。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是效法基督降生道成肉身,進入世界,使人和好,與人同行,分享上帝的大愛宣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45)。   天國工程 我們要留意,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界,是要捨己—捨去天上的光榮、威權,也捨棄地上的地位、應有的待遇,甚至生命。所以,若果社會服務就是道成肉身的彰顯,那麼,我們也需要有一種「捨」的心懷,如此才能將我們的社服工作轉化為天國工程。   在我們的社會服務上,甚麼是「捨」的心懷呢?其實在聖經中,「捨」的重點不在於捨棄身外的一切,例如知識、技巧、程序等,因為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服事的果效。我們所指的「捨」,是指我們願意「捨己」,放下自我,包括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捆綁、一些執着、一些捨不下的東西、一些我們覺得理應得着的酬報、甚至一些我們所熟悉,視為「命根」的專業知識、技巧、程序…等。 因為當我們着眼於那些捆綁、執着、理由、知識、技巧、程序而蓋過我們服務社會的初心時,我們便會迷失,就好像福音書中那位少年財主一樣,以為已經「做足」了所有東西,但卻是未有真正的踏上天國的道路。如此,面對我們的服務使用者,我們便很容易缺乏那份熱誠、認真、珍惜、服事的心懷,那時我們服務的對象就好像只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服務變成沒有生命,沒有心性的工作。   其實社會服務是一個很重視「心性」的工作。 我們可以把這工作看為一件又一件的實物,一篇又一篇的建議書,一宗又一的宗個案,但缺乏心性,缺乏生命力, 便難以將我們的社會服務超越成為「天國工程」。   如果「推動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個人和個人,社群和社群重歸於好……」(社會服務政策文件4.1段) 是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深層意義,在這年代,對我們全體信眾及社服同工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   今時今日,香港以至全世界都充滿矛盾及負面情緒,很多人對社會發生的事都有很多不理性的論述,我們更加要採取理性及客觀的態度察看世情;今天,當人與人之間充滿怨恨及控訴,我們更要透過服務社群,彰顯仁愛及包容的美德;現代全球經濟體系催生了不少貧富懸殊的情況,我們要特別推動公義及互助的精神;當世界正在撕裂、人心被妒恨支配的時候,我們更要高舉復和的希望;當互相拒絕、彼此否定成為社群交往的新常態時,我們更要在服事當中突顯互相肯定、彼此接納的情操;當世人只懂爭取權利的時候,我們亦應身體力行地表達出盡義務的重要。   身為聖公會信眾,我們更要支持我們在社會福利界的前線同工,與他們一起將天國建立在人心。我們的社會服務使命不是要去擴張勢力、建立地盤、謀取好處—我們一定要捨棄這些東西—而是帶着牧民使命,將基督的愛透過社服工作,把基督活生生的生命信息分享出去。 如果說聖公會的社會服務「不只針對物質或肉身上的需要,更是一項牧民使命,也關顧人靈性上的需要,如強調人對生命的珍惜、欣賞、肯定和尊重,以作出『全人關顧』藉此上帝創造的人是整全的……」(社會服務政策文件4.3段),我們全體信眾更需學習「捨」的心態,即是願意為我們的社會服務對象捨出時間付出心力去祈禱、參與、同行;在牧區層面,則理應以捨己精神,付上精神與心力,與牧區內的社福機構加強協作,提供支援,以讓各主內兄弟姊妹、同工、服務使用者、街坊及親友藉我們的「社服精神」先嘗天國滋味。   所謂「能力不足的,取不到;靈力不足的,捨不得」。我們怎樣才有能力去取,更有靈力去捨?若果我們像那少年財主一樣,悶悶不樂地低下頭,只看到自己,我們必定沒有能力取,更沒有靈力捨。但當我們抬頭看到上主,我們就得着力量,就如希伯來書的教導:「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 上帝鋒利無比的道,會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取之餘,更有靈力去捨。   我們都是「龍」,都擁有上帝創造和賦予的最好天賦和條件,只是缺少了眼睛。如今,耶穌要幫助我們、使我們騰飛、讓我們發光。條件是要我們活在他內、和他在一起、追隨他。   各位同工、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學去「捨」,因深信在耶穌內已獲得了一切,以致我們更肯定地可以在他內,獲得他給我們預備了的天國。
Read
Transitional Housing Projects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施政報告》提出過渡性房屋措施 (Chinese only)
對於政府在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提出有關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措施,包括額外增加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令相關單位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增至兩萬個,並投入116億元發展過渡性房屋項目,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對此深表歡迎,相信可改善未能「上樓」家庭的困境。   福利協會一直關顧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家庭,早在2017年已參與營運位於土瓜灣的「好鄰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該計劃共提供61個住宅單位,超過一百個受惠基層家庭。曾居住在劏房户後獲安排到上述的社會房屋的單親家庭表示他們有實在的轉化,由身心俱疲到滿有盼望,對生活現實充滿憤恨到懂得關愛別人。福利協會深信這項施政實在對有需要的基層家庭而言是十分重要。   福利協會早於2020年1月亦與新鴻基地產宣布合作籌建「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並得到運房局撥款近十億元支持此項目,料可於明年中入伙,屆時將提供1,800個單位, 舒緩5,000個基層家庭、1萬名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同心村」項目為切合未來入住居民的需要及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在設計及規劃上採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另外,福利協會引入首次在過渡性房屋應用的「康健指標」,根據居民在科技應用、健康意識、情緒管理、靈性滿足、社會參與、環境保護、財務管理和職業輔導的需要,提供相應支援,目標是鼓勵居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
Read
SEN Services
福利協會成功投得自閉症學童校本訓練服務(Chinese only)
近年入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生數目持續上升,為了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2015年起推行,以善用非政府機構對自閉症訓練的專長,協助學校為有自閉症的學生安排額外的社會適應技巧小組訓練,計劃已累計支援了510所中小學。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18年起成為其中一個服務提供者,在過去三年,共為40間中、小學提供230個社交訓練小組。由於計劃成效顯著,教育局已於2021/22學年起把服務常規化,福利協會亦會繼續於2021至2024學年為62間中、小學自閉症譜系學生、其家長及老師提供全面的支援。   外展服務涵蓋4範疇 由於腦部的發展障礙,令自閉症學生的社交及溝通能力較弱,造成學習和社交上的困難,而提供額外的支援可以協助自閉症學生發揮內在潛能,讓他們能夠融入學校及社會。因此福利協會會為患有自閉症譜系的中、小學生提供外展到校系統性訓練,當中涵蓋4大範疇,包括為學生度身訂造一系列到校小組訓練、舉辦朋輩共融活動、為老師提供專業諮詢與工作坊,以及向家長提供靜觀體驗課程和諮詢服務,多方面支援自閉症學生及相關人士,協助提升學生的社交認知、溝通、情緒管理和學習等技巧,並減輕家長的親職壓力。   同工支援方面,福利協會另安排言語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組成諮詢團隊,由他們制定學生社交訓練小組的理論框架及大綱,並在活動進行期間作實地督導,向負責帶領小組的社工回饋意見,提升團隊的專業性。團隊亦積極建立教材資源庫,有系統地整合訓練教材及資源,助提升服務質素。   推行家庭支援服務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8月11日在大館舉行成果分享會暨慶祝儀式,福利協會管理層及團隊同工亦有參與其中。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出席分享會時表示,計劃取得豐盛的成果,並為教育服務注入新動力,為支援自閉症學生的發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計劃未來兩年將繼續推行家庭支援服務,為家長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以及協助有需要的家庭,亦會建立網上學習平台和治療自閉症專業人士的網絡,以維繫及支持業界的服務發展。  
Read
Other Services
「童升.同樂」幼稚園升小一適應託管服務 在反覆的疫情下順利推展(Chinese only)
「我們雖眾,仍屬一體」,聖公會堂、校、社服於今年暑假,集合各肢體的力量,為澳門北區的雙職家庭推出「童升∙同樂」幼稚園升小一適應託管服務。   聖公會與聖公會澳門聖保羅堂合作,並獲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全力支持,借出課室、操場及圖書館等場地,於7月及8月期間為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附屬幼稚園的K3學童,提供升讀小一適應課程。服務更支援其他就讀澳門北區學校的雙職家庭,共獲百個家庭報名參與。   課程設計照顧學童需要 託管課程為期3周,每周5天,為加強升小一學童的適應力,課程設計包括五大方向:「校園環境認識」、「學習技能提升」、「執行功能運用」、「自理技巧練習」及「群體生活經驗」。   社服同工會帶領學童進行實境體驗,如前往學校圖書館進行閱讀、在操場上進行體能訓練及在小賣部體驗購物,讓學童能預視學習環境的轉變及提升覺察力。另外,課程亦會讓學童學習清潔午膳餐具、擔當課室值日、學做小學生本份。同工在活動中亦加入主題繪本和群體遊戲,以促進學童的社交技巧。澳門聖保羅堂教會同工則每週安排聖經故事分享,挑選適合學童的主題,如上帝的傑作創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等,讓學童認識真理、學習感恩。   疫情下的應變 於7月託管服務即將完結之時,澳門的疫情突然出現變化,政府宣佈所有活動暫定,具彈性及創意的社服同工,為了讓學童及家長能參與結業禮,精心安排線上頒奬禮及總結,讓學童能總結和圓滿經驗。另外,社服同工將8月學習內容,全面改為網上課程,以15天線上錄音、錄影教材等方式,支援雙職家庭學童留家學習的安排,減輕家長的壓力,同時使學童保持有序作息和穩定的情緒。   社服同工在「微訊」(WeChat)開啓了家長群組,定時與家長溝通,獲得不少家長正面回饋,家長表示:「坊間的託管活動主要是看管學童功能,但能回應孩子發展階段的服務卻乏善可陳。反之,學童參與服務處的課程後,會主動分享參與託管的點滴。」家長滿意託管符合需要且具創新性,期望來年繼續開辦及增加其他初小年級的暑期託管服務。   服務處會繼續與教堂、學校緊密合作,發揮三頭馬車的優勢,以行動來實踐和見證上主的慈愛,繼續以多元手法回應澳門社區的家庭需要,讓更多服務對象受益。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