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懷胎十月的孩子瓜瓜落地、健康成長,是一份美滿的祝福。失胎父母卻沒如此幸運,他們的小天使只在生命中短暫停留,遺下的是一份無盡的思念。
「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源起
過去由於本港法律所限,未滿24周的流產嬰不能進行合法殯葬或火化,甚至會視作醫療廢物處理。這問題一度引起社會廣泛爭議,最終政府於2019年4月成立「永愛園」,為不足24周離世的胎兒提供長眠之地。香港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認為,社會大眾雖然多了關注處理流產嬰的問題,但卻忽略了失胎父母的情感需要:「我們曾與網上的失胎父母互助小組合作,發覺失胎父母除了對孩子的後事安排充滿疑問,更加飽受情緒困擾,惟醫院方面只能在院內提供有限度的支援及輔導服務,所以我們一直希望能填補現時的服務空隙。」2020年12月,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分別獲崇德社及華懋集團贊助港幣10萬元,開展為期1年的全新服務「Wings of Love永續愛」,向有需要的失胎父母提供情緒和殯葬支援,以及開展公眾教育活動。
痛失胎兒 美夢瞬間幻滅
「寶寶在腹中跳動的感覺很奇妙!我和丈夫不時幻想寶寶是個怎麼樣的孩子,甚至想像到未來一家三口的溫馨生活,內心充滿喜悅和期待。」準備迎接新生命的陳太(化名)於懷孕六個月時,突然發現胎兒出現異常狀況,需要緊急分娩,可惜孩子出生僅一天便不幸離世。接二連三的噩耗令陳太大受打擊,情緒崩潰。為了讓太太好好休養,陳生(化名)只好壓抑悲痛,四出為孩子打點身後事。「其實爸爸很慌亂,既要照顧太太的身體和情緒,又不清楚孩子的遺體處理和喪葬安排。我希望爸爸明白他已經很努力,於是請他先放鬆自己和陪伴太太,接下來的事就讓我們一起解決。」計劃社工林映麗當時轉介了一些為流產嬰提供喪葬服務的殯儀公司,並一直陪伴夫婦二人商討和籌備寶寶的喪禮,藉此減輕他們的身、心壓力。
道出哀傷 從自癒中得力
失胎媽媽產後身體虛弱,若要同時承受喪親之痛,難免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為人丈夫的又怕重提傷心事會帶來二次傷害,只好收起安慰說話,因此「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團隊希望透過輔導工作,疏導案主的情緒,使夫妻之間重新連結。「我和太太早已為孩子添置新衣物。整理遺物時,林姑娘提議我們挑選其中一些衣服和玩具與寶寶作伴,並鼓勵我倆坦然道出各自的傷痛、不捨和愛。」這個抒發過程令陳生和太太更加了解彼此的感受,有助撫平內心哀傷。
「瞻仰寶寶的遺容時,家人都禁不住悲慟痛哭,但令人欣慰的是很多親友以至長輩也毫不忌諱,親自送別這個逝去的小生命。我亦邀請親友以小手作向寶寶及其父母送上真摯的愛與祝福。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有勇氣在喪禮上剖白內心想法,並跟孩子作最後道別。」林姑娘覺得喪葬儀式不只是實務事宜,更重要的是肯定孩子的重要性和父母的傷痛,同時讓父母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得到自癒和復元的力量。
「『你仲後生,好快可以生過個!』這種安慰話往往加重當事人的壓力,使爸爸、媽媽懷疑自己應否為從沒存活過的小親人感到傷心,彷彿失去了哀傷的權利。」梁梓敦表示,礙於身邊人的不理解,有些失胎父母會選擇隱藏哀傷。「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設立正是要喚起大眾對小天使父母的關注,增加社會的同理心,未來他希望能持續發展這方面的服務,為更多有需要的個案提供輔導和危機支援,陪伴他們走出喪親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