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新念坊伴新手媽媽 同行戒毒路 留下愛的「足孕」(Chinese only)
協助做好媽媽角色
坐落馬鞍山頌安邨頌群樓的新念坊,專門支援吸毒者,其中婦女是重點的服務受眾之一。中心去年推出的「媽媽‧足孕」戒毒支援計劃由禁毒基金會贊助,為期兩年,專門協助受毒品困擾的新手媽媽及孕婦。計劃由2018年8 月展開至今已有9個月,招募反應熱烈。
與普通女性一樣,吸毒的孕婦及新手媽媽也面對龐大壓力,不少人或因不懂應付而再次吸食毒品逃避。「我們希望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母愛的力量或許能使她們與毒品保持距離。」Peggy由吸毒者與母親兩個身份開始,解釋開展計劃的初衷。
「因此,『媽媽‧足孕』除了提供一般戒毒服務,特別注重從身、心及社交方面,針對孕婦、母親的需要提供支援,讓參加者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例如安排產前檢查、中醫師調理身體等。我們會舉行不少親子活動,如到親子餐廳或做陶瓷;也會協助參加者製作『心靈孕記』,紀錄懷孕後的各種感受,藉此協助她們與小孩建立更強的聯繫。」
能夠提供全方位的協助,不同界別的攜手合作必不可少。「『跨專業合作』」是計劃特色之一,社工、醫護人員、中醫以外,計劃還有家庭治療師、幼兒工作者、陪月員的參與。可以說,坊間一般的戒毒計劃是難以提供如此充裕的人力、資源以及財政津貼,協助參加者重回正軌。」
「不可以沒有她﹗」
「一點也不辛苦,我只想讓女兒與其他小朋友快樂地玩,學一點東西。」Ling(化名)堅定地說,誰想到每星期由銅鑼灣寓所長途跋涉到新念坊的她,有著一段年少輕狂的歲月?
青春期誤交損友的Ling,毒齡近20年,白粉、冰毒、十字架等毒品幾乎全部食過,多次進出監獄及戒毒所的她,不單失去健康和自由,還有照顧及與子女相處的時間。
作為母親,Ling形容自己只盡了很少責任:「頭3個子女出世後,我一遇上壓力或不開心時,就再去吸毒,所以之前每照顧子女一段時間又入獄。入獄期間,子女由親姐及姑媽代為照顧,直至最小的女兒出世才決心改變。」
戒毒路並不易行,照顧嬰兒、與長輩溝通、經濟支出等,都成了Ling的壓力來源。幸而在「媽媽‧足孕」計劃的活動中,她不但能與其他背景相近的新手媽媽互相扶持,更重要有社工提供專業的意見及支援,並且擔當一個聆聽者,令她戒毒的信念更加堅定。
同行,不獨行
「社工對我十分重要,就像親人一樣,如果沒有她,我連改變的起點也沒有。我甚麼事也會跟社工說,例如財務問題、與正值青春期的二女兒的相處方法等等,聽取對方的意見。」Ling又表示:「小女兒患有弱視,如果只得我一個人(去處理),一定會很彷惶,多謝社工一直陪伴在旁,我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負責Ling這個個案的新念坊中心吳曉君(Vivian)解釋社工在計劃內的角色:「服務對象由參加計劃開始,就要面對很多不同考慮以及喜與憂,這條路有很多辛酸和困難,我會與他們一齊行。」另外,她指社工也扮演發掘社區資源、轉介的角色,目的是讓參加者得到最多以及最適切的支援。
Vivian補充,Ling屬於「緊張型」的媽媽,最初又不太懂得照顧子女的技巧,所以會不安及無助。但Vivian認為緊張正好反映Ling十分愛錫自己的子女,所以集中教導她正面態度面對壓力,配以與長輩溝通的技巧、管教子女、目標管理的方法,令她的情況大為好轉。
Read

Elderly Services
【聖公會基愛長者鄰舍中心】儲印仔、音樂操再加新穎運動班 3式鼓勵長者「輕鬆喜動」做運動 (Chinese only)
「儲印仔」鼓勵
由聖公會基愛長者鄰舍中心舉辦的「輕鬆喜動每一天」計劃,獲社署「老有所為活動計劃」撥款資助。計劃由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展開,分為「喜動存摺」獎勵計劃、「喜動大使」及「喜動新體驗」三大部分,目標都是鼓勵長者定時做運動。
甚麼是「喜動存摺」?原來是中心為老友記準備的紀錄簿,計劃期內長者到中心每做30分鐘運動,就可獲一個「印仔」;中心設金、銀、銅獎及安慰獎等不同獎項,「印仔」數目最多的長者可獎金獎,得到毛巾、水樽等運動用品作獎勵,從而鼓勵老友記積極運動,建立每日運動的習慣。
「有些長者未必每一次都能到中心,但他們在家中仍然會自動自覺做運動,雖然這些時數不能轉換成『印仔』,然而這份自律和恆心令我很感動。」負責計劃的社工潘潤苓(Rachel)表示。
Rachel補充,參加獎勵計劃的長者有95人,當中69位在計劃開始前曾進行中心安排的體檢,檢查及量度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比率、手握力等不同項目,他們更獲發一隻運動計步器紀錄每日行過的步數。在完成項目後,15位長者的BMI錄得改善,反映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十分明顯。
運動聯誼
中心也舉辦了多項新穎的運動予長者參加,包括:拳擊、柔力球、瑜伽、體感運動、穴位操(即拍打操)及行山,讓長者體驗更多新事物之餘,同時增加他們做運動的樂趣。Rachel笑說,最意想不到是老友記原來也喜歡拳擊這些激烈運動呢。
「筋長一寸,壽長十年嘛﹗」平時也有到公園打太極的惠賢哈哈大笑。她表示在這些新穎運動中,自己喜歡上瑜伽及拳擊班。「這些運動與太極很不同,對我來說十分新鮮。做運動除可強身健體外,還可接觸新事物,真的很有滿足感。」
對於性格開朗的惠賢而言,運動同時是社交活動,加強她與好友的聯繫。她經常相約好友佩感一起做運動,令對方的生活和想法出現轉變。
「我過去比較害羞,也不太喜歡做運動,空閒時多數也會留在家中。與惠賢一起做運動後,感覺整個人也變得有活力、開朗和更加積極,會主動參加中心舉辦的義工活動,這些都是運動帶來的轉變。」佩感說完,與惠賢相視而笑。
長者潛能無限
針對不少長者認為運動是單調又重覆的事情,中心特別與香港大學的學生合作,共同設計音樂運動操,招募中心會員成為「喜動大使」,經過3個月的練習後,「喜動大使」到訪區內的長者中心及院舍,分享這套運動,將運動的樂趣推廣至社區。
整套運動操約長4分鐘,是根據平衡力、卡路里燃燒量、手腳郁動次數、音樂拍子等不同環節設計,務求令長者有足夠的運動量,藉此提升他們的心肺功能、鍛鍊肌肉及舒展筋骨。
帶領「喜動大使」的同工謝永亮(Kelvin)表示,帶領時感受最深的地方就是重新認識長者的潛能:「長者的潛能絕非我們想像般有限。很多長者沒有做運動的習慣,最初連運動操最基本的動作、拍子也跟不上,但他們很勤力和用心去學習,結果終於練成。」
91歲的楊惠娟婆婆退休前在食堂任收銀員,直至82歲才退休。長年辛勤的工作令她腰部和膝頭出現勞損、關節也有磨蝕情況,現在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就會疼痛,需要使用柺杖椅輔助,但這沒有減少她做運動的決心。
「除了做子女教的伸展及拉筋動作,我也很喜歡『喜動大使』的健康運動操,整個過程很有滿足感及快樂,所以即使是坐在椅子上,我也會跟著學習和表演。」楊婆婆笑說。
Read

Elderly Services
【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退而不休 實踐所學 活出精彩第二人生 (Chinese only)
人生下半場:走進社區 終身學習
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自199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的會員,並於同年5月正式成立紅十字會耆英團(第九團),負責推動隊員參與紅十字會總部舉辦的課程、活動和義工服務及協助中心服務社區,藉此鼓勵長者終身學習、善用晚年和持續活躍於社區。
大清早,30多位耆英團(第九團)的隊員已齊集中心,召開每月團例會,互相分享早前參與耆英團課程或活動的有趣經歷,以及商討其他團務。別以為參與制服團隊的長者都是一本正經的樣子,其實他們每位也精靈可愛,也樂於在會上表達和交流意見。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社工暨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第九團)團長劉彥欣(Norma)指耆英團(第九團)由一名團長、隊長、副隊長、助理隊長與29位隊員組成。成立之初只有十數名隊員,現已增至33人。「我的角色是紅十字會總部及隊員的溝通橋樑,感覺蠻像隊員的經理人!我需了解總部開辦了甚麼新課程或活動,再按隊員的性格、興趣及專長作出配對,好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耆英團的課程及活動主要圍繞健康、安全及人道等範疇,鼓勵隊員學習不同的知識技能及將之用於義工服務上,同時實踐「用者參與」的原則,如耆英團可在所屬的社區中心自行籌組主題活動,藉此跟其他長者分享實用知識。」
學以致用 服務有需要人士
耆英團(第九團)的隊員並非純粹的被動參與者,他們常常主動參與中心的恆常工作,大大舒緩中心前線同工的壓力,如隊員完成「健康檢查課程」後,每月均在「e健樂電子健康站」及血壓站等輪流當值,義務為其他服務使用者進行基本健康檢查。隊長曹秀英加入耆英團14年,雖已屆70歲,但卻時常保持著年輕開朗的心境。她除了投入上述義務工作外,更持續將她學到的知識應用於不同服務上:「我自小便喜歡制服團隊!加入中心的耆英團,除可一嘗參與制服團隊的滋味,更可學習新知識和服務社會,何樂而不為?我先後參加過耆義記者、消防、健康、衛生、防跌、捐血、人道和服務策劃課程。每當學習到新知識後,我便嘗試在不同服務中實踐所學。早前我便和幾位隊員在中心策劃了「防災避災」工作坊,目標為提升中心長者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意識。我們舉辦講座向長者解釋「防災避災」的重要性、如何準備逃生包及其用途;然後也以遊戲方式讓長者進一步掌握甚麼是逃生必備的物資。」秀英笑說這次經驗很難忘,因為她們一手一腳構思整個活動,「老友記」的反應亦十分正面。
副隊長李麗嬋及助理隊長鮑雅仙也是耆英團的中堅份子。70歲的麗嬋加入團隊已20年,總服務時數高達9,000小時,冠絕全港33隊紅十字會耆英團;67歲的雅仙雖僅服務6年,但已修畢「步操指導員訓練」課程,現為合資格的紅十字會青年團及耆英團步操導師。她們同樣踴躍參與各項課程、工作坊及中心的義工服務。二人認同參與耆英團後,擴闊了個人的知識範疇及生活圈子,同時亦能學以致用,服務社區。
「隊員成長了!」
有些人認為長者比較固執、囉嗦、意見多多,但帶領耆英團多年的Norma卻另有體會:「30多位隊員縱然性格、喜好及背景各異,但卻能和諧共處,從不計較為團隊付出了多少。或許制服務團體比較重視團隊精神,故隊員間的凝聚力及使命感亦較強。我帶領這個團隊也蠻輕鬆愉快的。」
這些年來,Norma更見證著隊員的轉變:「隊員成長了!他們參加課程、工作坊和義工活動期間,接觸了不少人和新事物,逐漸變得有自信,願意開放和挑戰自己,退休生活也豐富多了。『老友記』在中心策劃活動時,我雖會從旁給予意見,但亦盡量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和學習。長者的堅毅、認真和學習能力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
退休並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即使步入銀齡,只要能保持心境不老,持續發掘潛能和發展才能,其實「老友記」也可獨當一面,貢獻所長。
Read

Elderly Services
【聖公會太和長者鄰舍中心】社區連結展光明 義工隊再訪喜和樓停電長者 (Chinese only)
不問是誰,盡做﹗
「連街燈也沒有,入夜後真的伸手不見五指,同事要一邊拿著電筒一邊工作,儼如消防員在災場拯救。」回憶起年初大停電,太和長者鄰舍中心單位主任司徒敏儀(Polly)仍猶有餘悸。「當時很多擔心,擔心中心團年飯能否如期舉行、擔心文件的散失,還有許多許多…」
然而,作為社工的她,最擔憂的還是居民的安危和生活。「喜和樓很多獨居長者,他們沒有家屬支援,當中有些更是行動不便、身體機能較差甚至曾經中風。今次停電導致他們斷水缺電,連咸水供應也沒有,如何維持他們最基本的起居生活?」
常說香港人冷漠,但Polly顯然不會同意,皆因全靠社區自救,才能減輕今次停電引發的諸多問題。「單靠社署及不同社福機構的職員支援居民,既要送水,又要煮飯、送飯,根本不可能做到。全賴街坊、學生、企業義工、婦女中心響應號召,一呼百應,才能組成多支義工團幫忙。大家不分彼此,盡力去做,在繁忙的生活作無償付出,這種社區連結真的令人感動。」
獲中電提供臨時電櫃,現時喜和樓的電力總算暫時回復,惟供電量與十足水平仍有一段距離。眼見夏季將至,居民用電量急增,或令電櫃超出負荷而報廢;加上要全面回復供電,電力公司需關閉電櫃以進行工程,意味屋苑未來會再度停電,所以中心繼續發揮社區力量,與神召會康樂中學及港鐵「鐵路人鐵路心」義工隊合作,未雨綢繆,分別在4月2日及9日進行家訪,向住戶送上福袋物資,並提醒他們用電及停電需知。Polly表示,福袋內有樽裝水、電筒、毛巾、乾糧等物資,全部由港鐵的義工隊贊助。
港鐵義工隊 方型電筒顯心思
「可以想像,長者在停電期間一定十分徬徨。如果居住在高層又行動不便,難道要他們行樓梯嗎?」「鐵路人鐵路心」義工隊隊長陳巍文語氣凝重地說。在太和站工作、本身參與義工活動10多年的他,一直有留意喜和樓停電一事,一聽到Polly組織探訪活動,二話不說協助籌集物資,並安排義工參加。「我們深信,如果能夠幫助長者早作準備,他們就不會像年初那次停電般無助,我們認為在停電時,照明是最重要,為此我和義工隊其他成員特意走到深水埗,尋找方型、附有磁石貼的電筒。」陳巍文解釋,一般電筒的外型是圓筒型,假如長者在停電時不慎掉下,電筒容易滾動到其他地方,老友記根本難以摸黑找回,而磁石貼可令電筒固定在雪櫃等地方,停電時長者只要到這些地點開啟電筒就可以。
物輕情義重,這份小小心思對於部分停電時只靠洋燭照明的長者來說,更顯得珍貴。難怪陳巍文探訪長者,教授他們如何使用電筒時,個個也眉開眼笑。
「看到長者笑容,再辛苦也值得」
不少人以為做義工只是單向付出,但對參加今次探訪的神召會康樂中學中五女生灝琳及冰冰來說,卻是另一個故事。明年就要應考DSE公開試的二人,在沉重的功課壓力之中,為甚麼還要做義工貢獻社區?
「年初喜和樓停電一事發生時,我們就想像到長者生活上的不便,所以放學就到大廈為老友記送水送飯。」灝琳及冰冰大呻當時要走三十六層樓梯到長者家中,過程十分辛苦:「當時大廈還有一部升降機運作,但我們擔心長者肚餓或飯菜變涼,而且認為應該讓其他長者優先坐升降機,所以寧願自己行樓梯。」
「過程真的很辛苦,但一看到長者笑著多謝我們,再辛苦也值得。」兩位小女生燦爛地笑著說。對於灝琳及冰冰來說,做義工並非單純的付出。「與長者談天,可以吸收他們的人生經驗,看到生活和社會的另一面。而且,有時長者的表情、想法很有趣,可令我們暫時忘卻學習上的壓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停電,不一定迎來黑暗及寒冷,在社區連結及互助下,也可見到溫暖和希望。
Read

Childcare Services
【聖公會東涌幼兒學校】不一樣的「森林學校」 培養孩子自主探索精神 (Chinese only)
「森林學校」的萌芽東涌幼兒學校除了常規課堂外,還在兩年前推出了一套「森林學校課程」,讓同學跟隨老師到不同郊野公園,在大自然中一同學習和遊戲。東涌幼兒學校卓金圓校長回想最初萌生「森林學校」的念頭是源於一個下雨天:「記得有一次老師和孩子進行校外活動,期間忽然下起雨來。孩子們面對天氣突變,頓時驚惶失措,只懂站在原地哭起來,而不是想辦法避雨。」卓校長明白新一代的小朋友抗逆力較低,於是思考如何令孩子學習自主及勇於面對挑戰。
卓校長發現芬蘭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均採用「森林學校」的教學模式,重點是利用森林的自然資源促進孩子自主學習,如鼓勵孩子善用大自然原材料,動手自製玩具及設計不同遊戲,從而訓練他們的創造力及人際溝通能力。他們亦可在森林中自由探索,培養勇於冒險的精神。過往亦有研究發現入讀「森林學校」的孩子較富好奇心,心態亦較平和、健康及協調能力也更佳。因此,她決心將外國的「森林學校課程」本土化及引入學校。
自然探索學習 啟發孩子多元潛能卓校長謂:「K1至K3的學生也會參與『森林學校課程』的活動。最初,我們嘗試帶孩子到郊野公園,讓他們自由玩耍和探索,期間發現孩子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如他們看見小昆蟲時,便會與同學一起觀察和研究,這也是啟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好機會。往後我們再有系統地整理『森林學校課程』,將它分為校內及校外兩部分。我們在校內建構了一些模擬自然環境的裝置,如毛冷「蜘蛛網」及森林歷奇紙迷宮等。老師們又以麵粉模擬沙,讓孩子以麵粉創作不同的遊戲,目的是令他們認識及接納在大自然中出現的東西及狀況,日後走進野外時也不會因為害怕而影響他們的好奇心。」
校外學習方面,老師不但定期舉辦生態遊,讓同學認識大自然植物和生物的種類與特性,更常常與同學到郊外進行多感官探索。這天,孩子們便穿起由他們和家人一起製作的「森林服」來到佐敦谷公園這個「森林課室」。老師鼓勵孩子在這片美麗遼闊的草地上赤足而行,讓他們享受大自然的舒泰,同時刺激足部神經發展。「森林學校課程」沒有刻意安排的內容,老師均採取低度介入,由孩子利用大自然原材料及其他物料製作遊戲道具,並主導遊戲。孩子的創意不可小覷,他們利用開邊竹、木珠、紙皮、雪條棒、魔術貼、繩索和水等原材料已能創作多款玩意。這邊廂,幾個小女孩用橡筋圈束起雪條棒作丫叉、以紙皮作彈珠,一塊兒玩射擊遊戲。那邊廂,男孩們以開邊竹築成龍門,把魔術貼捲成「足球」,一起踢起球來。有些同學則分工合作,一位坐在膠板上當乘客,另一位則在膠板繫上繩索,再把「小乘客」拉下草坪,體驗滑草的樂趣與刺激。活動後,孩子也十分自律,分工合作執拾物資,毫無「港孩」嬌生慣養的習性。
課程成效顯著 深得家長支持卓校長坦言「森林學校課程」開始短短兩年已見正面果效:「『森林學校課程』引領孩子跳出課室框框,令他們變得主動而平和。自由創作小玩兒有助激發同學的創意、解難能力及自主學習精神,同時為他們帶來成功感。孩子在集體遊戲中也學懂互相幫助,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由於課程沒有特定的學習範圍及進度,故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及有自閉傾向的同學較易在過程中先觀察及模仿別人的活動模式,然後按個人的步伐,逐漸嘗試參與其中,從而減少明顯的學習落差,有助他們克服社交困難及提升自信心。」卓校長最難忘在一次親子露營活動中見證孩子的成長和轉變:「小朋友第一次跟父母在野外露營,大家也急不及待紮起營帳,並悉心佈置這個「小家園」,然後主動邀請老師、同學和家長參觀自己的營帳,但他們並非要炫耀或比較,而是謙卑地與別人分享喜悅。即使面對昆蟲和黑夜,孩子也不再害怕,反而勇於探究,並學懂感恩及愛惜大自然賜給我們的一切。」
「森林學校課程」能夠順利推行除了老師的全力配合外,更有賴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家長們明白在幼兒學校推行野外教學並非容易,但也願意放手讓孩子投入這種另類學習,同時更成立了「703部隊」一隊家長義工隊,在野外活動過程中提供不同支援。其中學生家長饒太亦對「森林學校課程」予以肯定:「我很喜歡「森林學校」的概念,老師透過低度介入,讓孩子在大自然這個開放而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由探索及發揮創意。我曾參與學校的「森林活動」,看見孩子僅透過大自然物料和木製品,便可自行設計出不同遊戲,可見「開放式教學」的確有助孩子運用想像力。有些家長覺得「森林學校課程」不著重訓練寫字,會令孩子輸在起跑線。但我認為讓孩子多元發展更為重要,加上幼兒的小手肌尚未發展成熟,勉強寫字只會弄巧反拙。反之學校預早透過不同活動訓練孩子的小手肌、創意和解難能力,更有助他們裝備自己,適應小學課程。」饒太笑言其孩子接受「森林教育」後變得主動,不但樂意分擔家務,更想幫忙預備飯菜。
疼愛孩子,不應為孩子預備一切,而是給他們自主及實踐的機會。「森林學校課程」鼓勵孩子從生活及遊戲中學習,這確使求學過程變得有趣,更可訓練孩子主動建構知識,讓他們在成長路上走得更遠,看到生命的豐盛。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