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及支援項目
心意行動《破.地獄》電影分享會 同上生死教育課 愛在生命未了時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寧形容近月香港正在經歷一場「最大型且全港性的生死教育課」,讓每個人接觸一直忌諱不談的死亡,從而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心意行動引用了關俊棠神父所說「愛在生命未了時」作為今次電影分享會的主題,希望參加者藉電影建立積極態度去面對生死這個人生課題,從中獲得啟發,並把握仍可以愛人的機會,以聖經的教導關懷及珍惜身邊人。
「破」自己所在的地獄
「生人都好多地獄」是不少觀眾感到很深刻的電影對白,陳茂賢導演親身解說這部電影想帶出的信息。分享會中,服務總監陳慕寧問陳導演:「電影裏每個小故事都描繪了人生中不同的經歷與波折,你心目中認為『生人的地獄』是指甚麼呢?破地獄中的『破』又是甚麼意思?」
陳導演謂:「人活着時,每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人生難題,例如家庭和工作上遇到的人際關係問題、際遇問題,又或者是健康、疾病、生離死別等,人在其中時常會被許多個人的執着及堅持所綑綁而令自己痛苦不堪,這些被困住的就是那人的『地獄』了!」陳導演在開拍電影前也正在面對至親的離世,處於情緒低谷,他一直想走出來,他回應道:「『破』字是衝破的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去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尋找方法去衝破。他希望每位觀眾在離開戲院之際都能破除自己的地獄,放下一些執念,讓自己得以釋懷。」
電影作品的社會責任
這部電影題材是說生道死,是讓人感到非常沉重的一齣戲。李文祺牧師曾經在電視台從事助理編導,曾經同行的李牧師知道導演曾將此部電影剪輯了許多個不同版本,現在上映的版本,結局是正面的、有希望的,李牧師好奇地問陳導演:「為何最後會選擇用此版本呢?背後有甚麼力量支撐着他以一個樂觀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死亡的議題?」
陳導演笑稱自己一直是一個悲觀的人,認為「人總要失去一樣東西才會學懂珍惜,原本的結局是魏道生(黃子華飾)的BB最後會自然離去的,因為我想觀眾可以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原來導演將電影剪了48個版本都是個悲劇結局,後來被劇中演員金燕玲教訓,而黃子華則每天灌溉正能量給他,提醒他作為一個電影製作人,對普羅大眾是有一份社會責任,就是要為觀眾帶出正面的信息,以免製造更多現實世界的悲劇。於是導演才決定剪出現時上映的第49個版本—新生命被留下來,帶給人一份盼望。陳導演才醒覺到人生在世是應該抱有希望的,生活無論多黑暗也總會看到一點亮光,而此刻他才真正「破」到自身的地獄,找到活着的出口。
地獄與天堂的距離
李文祺牧師以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16:19-31)闡述天堂與地獄的差別:「財主每天只顧享受天堂般的生活,卻不理會每天活像地獄的乞丐拉撒路,到二人死後,財主因他的心硬沒有憐憫拉撒路而下到地獄去受苦,拉撒路卻能在亞伯拉罕的懷中獲得安慰,此時財主才求憐憫。」李牧師指不是所有人能如電影主人翁那般可以於在世時能修補到遺憾,就如財主一樣到死後才悔不當初,但一切已無法補救,他永遠不能跨越地獄與天堂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如此,如我們常對別人冷漠不顧或互相傷害,彼此之間只會活在地獄般的生活裏,而未能與對方有所連結。聖經以此比喻教導我們要常存憐憫人的心,即使我們自身也有限制,仍然可以盡能力多幫助別人。
愛需要及時
李牧師又提到「對不起」、「我愛你」這兩組三個字的說話是最難宣諸於口的,特別是在華人家庭:電影中「郭氏一家同枱吃飯,家人之間卻隔着最遙遠的距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為彼此帶來許多言語傷害及存在溝通障礙,特別是文哥(許冠文飾)與文玥(衛詩雅飾)之間的父女關係,是陷於一個家庭地獄之中,而這個家庭地獄亦可能是不少香港家庭的寫照。李牧師勉勵教友,作為一個愛的群體(基督徒),我們在世時更要積極打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鴻溝,「明明身邊人在旁,我地總是很難將『我愛你』說出口!」,我們要多向家人及身邊重要的人表達關愛以及回應對方的需要,才能修補和拉近雙方的關係;珍惜自身所擁有的,並不忘憐憫及無條件地幫助他人,以免人生留有遺憾!
療癒人心的香氣
我們會常用「五感」去探索及經歷生命的人與事,電影是一個視覺媒介去幫助觀眾整理人生經歷及釋放內在情感,每個人看畢《破.地獄》後都會勾起不同的回憶或有不同的感受,而嗅覺就是另一種,故此,香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的青年人特別為今次電影分享會,調配了四款療癒系列香水:「自在」、「自我療癒」、「愛」及「釋放」,希望抽中香水作紀念品的幸運兒能透過香味去牽引我們的記憶和感受,達致療癒的感覺,鼓勵幸運兒可把香水送給身邊珍愛的人以表達愛意及支持。
繼續閱讀
對外諮詢及培訓
堂校社服聯手推動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僕人領導培育計劃
此計劃旨在讓中四學生參與教育局要求的「其他學習經歷」的同時,透過服務弱勢社群,並結合牧者的分享和同行,讓學生獲得深層次的體驗,讓「愛、覺、智、闖」成為她們未來的座右銘。
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先聆聽聖三一座堂陳宇豪牧師關於耶穌基督僕人領導的分享,隨後到福利協會屬下的不同社會服務單位(如「同心村」過渡性房屋、「康恩園」綜合復康服務、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和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與長者、基層家庭、少數族裔人士、精神復元會員等服務使用者互動和學習。在過程中,學生會了解服務使用者的背景和個性、專長和限制,又會參與設計活動(如製作生命故事集)、共同體驗活動的經歷,並進行反思和分享。
這是一項獨特的學習體驗,遠超一般義工服務。學生不僅可以接觸社會上不同背景的人士,還能結合基督教信仰的元素,實踐「愛、覺、智、闖」四大僕人領導的核心價值。在過程中,既有牧師的分享,又有聖三一座堂教友義工和福利協會同工從旁指導,尤其是資深教友義工以自身經歷為例,闡述「愛、覺、智、闖」在生活中的應用。她們不但學習到服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機會以主耶穌基督為榜樣,以僕人的心去認識和服侍他人。計劃充分體現了堂校社服的共同策略與合作。
總結環節「僕人的慶典」上,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東九龍教區郭志丕主教、聖三一座堂李安業座堂主任牧師、陳宇豪牧師、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和協恩中學梁少儀校長、教友義工、同工和服務使用者,及參與學生齊聚一堂。多位學生代表分享了她們的經歷、感受和收穫,而服務使用者也被同學的分享所感動,場面溫馨感人。梁少儀校長更談及推動計劃的理念,令人深受啟發。最後由陳大主教作祝福,為這學期的計劃畫上完美句號。
福利協會希望未來有更多聖公會學校加入這計劃,培育學生「愛、覺、智、闖」的核心價值,造就更多具「僕人領導」精神的年輕人,將基督的愛彰顯於人間。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醫社合作推行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 支援基層中風患者及家庭
中醫治療 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浸大的社區中醫師團隊與福利協會的社工合作,於港九新界的長者社區中心及服務單位設立五間治療中心,為中風康復期患者進行每周3次,為期約6個月的免費中醫針灸、推拿及中藥治療服務。
計劃邀請468位接受中風復康治療的患者進行追蹤研究,48.7%患者治療前未能恢復獨立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進食、梳洗、穿脫衣物、如廁和步行等自理能力。治療後, 64.1%人士恢復獨立的日常生活能力。4星期針藥聯合療法顯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隨着治療次數增加,患者的改善幅度亦顯著增強。
參加者分享
張女士在62歲時中風,一度半身不遂,需要坐輪椅。雖然出院時可以勉強步行十步八步,但步行會時感到痛楚,更不時有腳抽筋及手麻痺,影響活動及自理能力。經中醫治療後,張女士的痛楚、抽筋及麻痺的情況顯著改善,能獨立處理日常生活。
麥女士的父親去年中風,家人對他出院後的康復進展感到徬徨,慶幸能參加計劃,接受免費中醫治療。麥老先生治療約兩個月後,活動及說話能力有明顯改善,並能夠使用助行架步行。麥女士表示,由於計劃有固定中醫師為父親進行治療,持續掌握其情況,讓他安心接受治療。她亦指因計劃的申請及審批過程迅速,故能為中風患者及家屬提供及時支援。
加強社區教育 提高社會對預防中風的關注
預防勝於治療,計劃亦著重預防中風教育及服務,包括於福利協會屬下13間長者中心,培訓138位長者擔任「護風使者」,於各區推廣防治中風的信息;舉辦超過200場講座;設立網站向公眾提供中醫藥預防中風的資訊,提高社會對預防中風的關注;更為超過1,000名合資格的中風高風險人士,提供免費的預防中風中藥治療,並進行隨訪觀察。另外,由於痰濕及血瘀體質的人士,有較高的中風風險,故團隊為這兩種體質的參加者提供四個月的中藥茶飲治療,透過改善他們的體質,降低中風風險。
計劃成果反映中醫針灸及中藥治療對防治中風有莫大幫助,及早和持續的治療能令成效更顯著,透過醫社合作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受惠。福利協會盼望可以繼續與浸大及更多跨專業夥伴合作,推行適切計劃,支援基層家庭的健康。如欲捐款支持「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幫助基層中風患者及其家庭,可點擊此連結。
繼續閱讀
過渡性房屋項目
政商民同心歡慶聖誕 創意市集展社區凝聚力
堂校社服匯演點燃氣氛 巨型聖誕樹成焦點
聖公會教堂、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的代表為現場帶來多個精彩表演,讓整個活動更加生動有趣,點燃全場氣氛。聖馬提亞堂陳榮豐牧師與同心村兒童居民以話劇形式演繹聖經故事,勉勵大家要互相分享。此外,新鴻基地產今年再次捐贈15呎高的巨型聖誕樹,在璀璨燈光的點綴下,成為活動焦點,吸引眾人拍照留念。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黑暗盡頭就有光
一路同行 分享生命起跌
慧楣回憶:「那時做化療頭髮都脫掉、口腔潰爛、失去味覺,焦慮、抑鬱各種徵狀都浮現出來,沒有盼望、不想出街、不想面對每日的生活。好似走在一條黑暗隧道,看不到盡頭,我好想有個人可以聽我傾訴內心的痛苦和恐懼。」參與計劃,成了她一線曙光。
曾在長者院舍工作二十七年,兼多年來作為母親主要照顧者的菊香,於2020年參與計劃並完成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學習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知識和技巧;在2022年成為慧楣的同行義工。菊香將過去服務院舍及擔任照顧者角色的經驗轉化,大大發揮了關懷長者情緒健康的能力。
菊香說:「最初我用電話跟慧楣溝通,她好像一堵牆,封閉自己,有時甚至焦慮到不想講電話,於是我們改用WhatsApp聯繫,慢慢地建立互信。」日子有功,慧楣漸漸願意讓菊香分擔她的困擾,例如:住唐樓的她害怕上落樓梯會跌倒、走在街上會感到很不安、一緊張就手震和心跳加速等等。慧楣如今笑言:「其實我講來講去都是這些,換着我是聆聽者,一定會發炆憎。但菊香一直不離不棄的包容我,真誠地聆聽我內心的擔憂和痛苦。」
走出情緒低谷
病情有起有伏,慧楣也曾嘗試結束生命,活下來除靠着服用治療情緒病的藥物外,菊香的朋輩支援成為了她極療癒的加強劑。維持「WhatsApp筆友」關係一年半後,慧楣主動約愛植物的菊香到花墟見面。菊香憶述:「雖然是初次見面,卻有朋友久別重逢的感覺。」之後,慧楣更為菊香製造驚喜,在義工嘉許禮悄悄現身,上台送上花束。菊香驚訝慧楣的轉變竟然這麼巨大,笑言:「給她嚇倒了!她終於衝破久藏心底的抑鬱同焦慮!」
慧楣舒一口氣,「在完全黑暗的隧道裏,我覺得自己永遠不會康復過來,但菊香溫柔地捉住我雙手,令我不致迷失於黑暗之中。現在我知道,人生還有很多風景等住我去欣賞。」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樂韻悠揚 「將」愛共譜
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迴盪着悠揚樂聲,吸引院友、家屬和職員駐足聆聽。演奏者並非專業音樂家,而是八位年逾八十的長者,他們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以不同樂器合奏出動人的旋律,為生命注入活力。
香港聖公會阮維揚長者之家位於大樓內,一直以「音樂院舍」為理念,積極推行音樂活動,讓長者即使患有認知障礙症或受情緒困擾,也能在音樂中找到慰藉。今年,院舍更獲社會福利署「老有所為活動計劃」資助,推行「樂活『將』添愛.生命教育之旅」計劃,將音樂融入院舍日常,培養長者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們享受音樂帶來的平靜,並改善患認知障礙症院友的行為問題。
在旋律中打開心扉
院舍逾七成院友患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新入住長者也常因環境陌生而感到不安。透過計劃,長者運用鈴鼓、三角鐵、手搖鐘、沙鎚等不同樂器,參與樂曲創作,提升手眼協調、專注力及自信心,在美妙旋律中獲得滿足感,減輕焦慮,改善情緒。
負責統籌計劃的社工張嘉欣表示,長者們最初接觸音樂時略顯拘謹,但在音樂治療師和社工的鼓勵下,漸漸投入其中,並感受到音樂的益處,包括提升專注力、鍛鍊大小肌肉和促進社交等,「在輕鬆的音樂旋律中,院友們慢慢打開心扉,放鬆身心,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八十多歲的鍾婆婆,入住院舍約一年,起初對各種活動都興致缺缺,曾以不同理由拒絕參加小組,認為院舍生活枯燥乏味。直到參與音樂治療,鍾婆婆被各式樂器吸引,表現出對創作樂曲的熱忱,重新尋獲生活趣味,更表示希望繼續參與音樂小組。家屬對她的轉變深感欣慰,並感謝院舍讓她重燃生活熱情。
延續音樂帶來的感動
在計劃的最後一節,院友們與同工、音樂治療師一起於大樓花園合唱葉倩文經典歌曲《祝福》,場面溫馨感人。社工冼嘉良說,為延續這份正能量,院舍亦特別拍攝了院友合奏音樂的影片,並在樓層播放,讓院友們在觀看影片時,可以再次感受到音樂的療癒力量。
「樂活『將』添愛‧生命教育之旅」的目標不只是治療或提升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連結院友們的心靈,以旋律傳遞溫暖和關懷,讓每位院友和家屬都能感受到院舍無微不至的愛與支持,共譜愛的篇章。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