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_DSC6525
基金及支援項目
【慈善獎券2024】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匯聚愛心 讓少年重返球場
困境中現曙光 昊仔熱愛運動,尤其鍾情排球,中一時已積極參與校隊訓練。豈料在校運會的1500米田徑比賽中,他突然昏倒,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引發的中風,一度陷入半昏迷。「我醒返嗰陣都唔相信,我咁後生,點會中風呢?」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看著無法動彈的左邊身軀,昊仔感到迷茫、恐懼,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   昊仔的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生活本已不易,面對兒子中風及高昂的復康費用,更是心力交瘁。「當下我咩都諗唔到,只係諗點解咁多人之中,偏偏揀中我個囝?」昊仔媽媽說。   徬徨無助之際,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伸出援手,提供經濟援助,並安排昊仔到大樓接受專業的復康治療,把握寶貴的「黃金復康期」。基金善款來自社會各界,包括慈善獎券、公眾人士的慷慨解囊,以及多間食肆及零售店商戶設置的捐款箱,讓愛心匯聚,為低收入中風人士帶來曙光。   復康之路 並肩同行 大樓的跨專業團隊為昊仔制訂結合傳統治療、Lokomat和RecoveriX技術的復康計劃,「昊仔仲細,13、14歲呢段時間仲係發育緊,需要學習,好多時候都要用到手,所以除咗加強膊頭嘅力量和穩定性之外,我哋更著重恢復佢嘅手部功能,例如揸筆、做功課等等。」職業治療師Nate解釋。團隊知道昊仔熱愛排球,更在訓練加入殺球動作,希望藉此激勵他。   體育精神 永不放棄 為了重返球場,昊仔積極配合治療,即使過程再辛苦也從不放棄,一星期五日都會由元朗到沙田接受訓練。他亦會在家練習物理治療師教過的動作,一點一滴地重新學習和適應。媽媽亦一直陪伴在側,給予昊仔無限的支持和鼓勵,「佢自己做復康都咁積極,我作為媽媽,可以做嘅就係陪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昊仔的進步顯著。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昊仔對未來依然充滿期盼:「我想重拾夢想,打排球甲一聯賽,期望將來可以完全康復。」他亦期許自己將來能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而家見到佢行得咁好,真係好開心,基金同大樓都幫咗佢好多,有咁多關心我哋嘅人,真係好感恩」,昊仔媽媽感激地說。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與患者在復康之路並肩同行,請支持「慈善獎券2024」,讓基金能夠幫助更多患者跨越難關。
詳細內容
WhatsApp Image 2021-11-23 at 12.03.46 PM
精神復康及智障人士服務
從壁畫到AR的藝術治療 智障及精神復康會員一起繪出關愛故事
「獅子大王開了生日會,有一大堆動物前來祝福,小鳥雖然不敢接近獅子大王,但也在遠處微笑送上祝福…」、「大象媽媽餵哺時,看到了小花豹,於是也將奶水分給了牠…」一個個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景蹦出畫紙,一幕幕呈現在電子屏幕中,訴說著真、善、美的故事,這些都是康恩園會員的擴增實境(AR)藝術治療作品。   延伸「樂藝園」壁畫計劃 康恩園去年起舉辦康恩「樂藝園」共融壁畫計劃,讓參加的會員及同工創作以大自然為題的畫作,並將之製作成康恩園戶外花園的動物圓柱壁畫。為了讓會員嘗試接觸新科技,康恩園將科技融入藝術治療,舉辦康恩「樂藝園」反斗動物歷險記工作坊,作為壁畫計劃的延伸。工作坊鼓勵會員以小組形式合作共同創作短片故事,期間治療師會教導會員利用手機應用程式,掃瞄早前創作的動物,令其變成立體的動態影像,並透過AR技術活現於現實場景之中。   合力創作打開話匣子 復康服務藝術治療師陳詠儀姑娘指,今次沿用會員及同工合力創作的動物圖畫,是為了讓他們覺得有親切感,增加參與活動的意欲,會員在拍攝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其中一隻動物作角色扮演,由於使用的是他們自己有份創作的動物,他們表現得更活躍、更易融入角色。礙於精神健康等問題,平時會員要與人打開話題並不容易,但透過今次的活動,他們既要考慮故事的內容及視覺畫面,又要組織自己的想法,加上小組創作促進會員之間的溝通及互動,讓他們練習社交,藉以結交朋友,亦可透過故事抒發感受,提出個人需要及期望。   「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AR技術,所以懷著很好奇的心態去玩,最初不知道如何創作故事,但過程中有治療師從旁指導,帶領我們思考,令我們找到創作方向,拍攝時的信心有所提升。」會員秀英笑言,她非常滿意小組創作的「獅子大王生日會」故事,覺得與組員多了一重連繫,「原來我們都可以做到這樣的作品,很有滿足感。」   小小世界彰顯關愛 故事中的小小世界,靈感源於每位會員的日常生活。陳詠儀姑娘舉例稱,「獅子大王生日會」講述一眾小動物為獅子慶祝生日,與會員的生日會相似,「他們利用作品反映現實,證明他們覺得在群體生活中,能夠一起慶祝是值得開心的事。例如生日會的片段,勾起了他們愉快的回憶,所以創作出這樣的故事。」陳姑娘亦提到,有不少故事反映了會員對群體生活及關愛的感受,例如動物之間雖然無法溝通,但會透過不同方式表達關心,亦會互相分享食物,顯示牠們有互相照顧的意識,相信是因為會員在群體生活中,也經常感受到同樣的愛。   今次是康恩園首次將AR應用於藝術治療,陳詠儀姑娘說,會員們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科技,所以這次工作坊其中一個意義,是鼓勵他們嘗試新科技,結果反應甚佳,「可以看到他們更加投入參與活動,科技帶來感官刺激,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有勇氣去嘗試新事物。」她相信,活動有助減低會員對接觸科技的恐懼,進一步與新時代接軌。
繼續閱讀
安寧服務
與長者深度對話 「生命書寫」打破兩世代隔膜
為人子孫的你,對家中長輩的經歷了解有多深?而作為長輩的你,又曾否嘗試耐心聆聽「後生仔」的說話?兩代人如果能好好地聊一聊,或會發現雙方的分歧並非如想像般寬闊。   源於生命紀念冊 生命紀念冊原意是為臨終長者以文字及相片形式紀錄其一生,讓他們重新檢視生命,肯定自己的人生。不過,未必只有臨終的人才需要審視自己的人生。文學組織「水煮魚文化」去年獲賽馬會資助,推行「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並由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協辦,邀請中學生為中心長者義工進行「生命書寫」或藝術創作,讓長者透過回顧人生,建立正面態度,同時推動長青共融,提升社會對長者的關注。   長者與年輕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會因年齡差異,思想存在分歧。66歲的文叔是參與計劃的長者之一,他中學畢業後便投身社會,做過數份散工,最終在一間建築公司紥根,一做便是40年。文叔指出,上一代人認為工作上須不計回報地付出,才會有收穫。這種由低向上爬的精神,對於訪問文叔的兩名千禧年後出生的學生伍展晴(Kitty)及潘曼莉(Lily)來說頗為不可思議。這兩位來自藍田聖保祿中學的中五學生一直認為,只要努力讀書,理所當然會考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   與年輕人對談表心跡 文叔笑言,他以往從不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反而跟兩名同學對談時,卻不由自主講出了心底話,他反思到自己以往實在很少認真與年輕人,甚至是家人溝通:「我從計劃中有很多得著,亦是個很難得的機會去回顧、整理自己的過去,有些事我甚至沒有跟兒子或太太分享過,所以過程中有很多感悟。」文叔過往60多年的匆匆生活中,從未有認真坐下來回想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他透過這次機會重新細味過去的一點一滴,遺憾至友離世,自己卻未能見到其最後一面;快樂的是看到兩名兒子呱呱落地,那細小的身軀讓他感到如獲至寶…人生中的每一幕,再度浮現在他腦海中。   逆轉對長者印象 對於文叔來說,今次活動是重溫人生的機會;對於Lily及Kitty來說,活動亦令她們以更開放的思想看待長者。「原來老一輩不一定很嘮叨及守舊,」二人不約而同地說,文叔改變了她們對「長者」的固有印象,「有些長者也很想知道社會正發生甚麼事,最新潮流是甚麼,像文叔也正學習用通訊軟件Signal,可見他們不一定困在自己的年代。」二人笑言,最初學校邀請中國文學班同學參加計劃時,她們也感到很吃力,擔心難以同時兼顧學業。但現時回想卻很感激學校讓她們參與計劃,令她們有機會了解長者的想法。   了解長者生活形態 協辦計劃的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計劃主任蔡定祥(Patrick)表示,主辦機構「水煮魚文化」主要負責教導學生生命書寫、藝術創作、策劃展覽等;中心則安排社工教導他們如何與長者溝通。他解釋,計劃目的不只是為長者留下生活紀念,更重要的是透過回憶幫助長者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及經歷,將正面的事件及感覺紀錄下來,從而肯定自己的人生價值,消除心中遺憾。   Patrick指,計劃分為三年進行,第一年受疫情影響,部分學校只能以視像形式訪問,第二年計劃目前已開展,有8間中學參加,他們會安排交通接載長者義工到學校與學生會面,讓兩代人能夠親身接觸,促進兩代共融,同時通過活動學到珍惜和尊重生命。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不一樣的興趣班 推動中產基層共融
大眾在報讀興趣班時,會希望得到甚麼?可能是知識、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為了消遣。但你有否想過在興趣班學習新知識之餘,還可以實踐知識,成為他人的「教練」,拉近人與社區的距離?東涌的街坊便參加了這個不一樣的興趣班。   活動肯定自身價值 「教導其他人寫英文書法時,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及滿足感,原來我在社區中是這麼有價值的。」「賽馬會家家有教計劃」的參加者孫生笑說。東涌綜合服務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舉辦的「賽馬會家家有教計劃」於去年9月1日開展,計劃下的興趣班與一般課程不一樣,計劃不只設有導賞課程、親子理財工作坊、食療課程、手機使用班等坊間少見的課程,中心更會跟進學員的進度,並邀請進度良好的學員成為助教,慢慢鼓勵他們轉為教練,教導其他學員,期望透過增加教練及學員的互相接觸,讓參加者與社區的其他人建立關係。   孫生便是其中一位由學員轉為教練的參加者。他過往一直沒有參與社區活動,「與社區唯一的聯繫只是返教會,好像與社區拉了閘,從來不會理社區任何事。」但計劃讓他發現東涌社區裡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不如他想像中疏離,「感覺自己好像認識了很多人,成為了社區的一部分。」   孫生讀書時曾修讀美術科,其後透過參加計劃中的英文書法課程重拾技能,更在短短半年間由學員躍升為教練,但其實孫太比他更早參加此計劃,更是帶他跳入社區的幕後功臣。孫太近年因成為全職家庭主婦,本來欲參加一兩堂烹飪班解悶,其後提議丈夫一起參與計劃的體驗班,「我們覺得計劃提倡學員轉為教練的理念十分有趣,加上活動堂數不多,不算『困身』,更可在教導其他人的過程中重新建立自信,同時認識到區內其他鄰里,一舉兩得。」孫生笑言他不經不覺已參加計劃近一年,覺得很有意義。   重拾拍拖感覺 除了學習到知識及建立自信外,夫婦二人更有意外收穫。孫太解釋,生兒育女後,子女成為了父母的唯一,她與丈夫二人亦不例外,卻因而犧牲了「二人世界」的時間,同時令生活上的磨擦增加。不過,她表示,參加了故事繪本創作課程後,「重拾昔日拍拖的感覺,多了談及子女以外的話題,例如討論製作故事繪本,大家互相指導、分享創作過程,互相提點,感覺非常好,令我感到計劃增潤了我們的關係。」   填補服務空隙 「賽馬會家家有教計劃」主任楊佩雯表示,中產人士以往覺得社區中心的服務主要是提供予基層,所以甚少深入了解相關活動,於是她們透過增加宣傳、建立口碑等方法吸引中產人士參與。現時的參加者中,居於公屋及私人樓宇的人士各佔一半,「上課的時候大家無分彼此,氣氛融洽,之前從未想過這樣的組合是可行的。」她相信,計劃有助填補中產人士較少在社區中心參與活動的服務空隙。中心未來將增加與私人樓宇的合作,考慮將課程移師到私人住宅的會所舉行;另亦會與學校合作,期望將服務帶到學校,讓有興趣的家長參與。   「賽馬會家家有教計劃」為期3年,有興趣參與的人士可到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地址:東涌富東邨富東廣場2樓及3樓)或致電2525 1929查詢詳情。
繼續閱讀
基金及支援項目
請支持每月捐款計劃 為弱勢社群燃點希望
作為信徒,我們希望做好基督徒的本份,為社會內有需要的人,親手送上一杯涼水,發揮基督愛人的精神。現時有很多弱勢社群,在生活上面對著各種難關,急切地等待著幫助;正如以下的個案,需要大家的支援,與他同行。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 生活變得身心俱疲 現時70多歲、曾任職保安的陳伯(化名),除患有糖尿病外,幾年前突然中風,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不但無法工作,更無力照料自己的起居飲食,他的太太只好辭去售貨員的工作照顧丈夫,二人靠著少許儲蓄艱苦過活。惟最近陳太被診斷出患上乳癌,病情屬於第三期,並有擴散跡象,身體狀況急劇轉差,需要儘快尋求治療,令二人的困境雪上加霜。   面對癌症,患者及她的家人心裡固然難受,為了接受治療或覆診,陳伯與太太差不多每天都要長途跋涉前往醫院,精神及體力漸被消耗。但更現實的問題是,陳太所需的治療及藥物均所費不菲,加上生活開支,經濟壓力日益沉重,兩口子的儲蓄已經差不多用光;然而申請經濟援助非一時三刻可以辦妥,而且有些藥物的開支根本無法得到津助。面對種種問題,夫婦倆感到十分沮喪。當陳伯講述自己的處境時,也忍不住流下眼淚說:「真是感到好累,我老了,已經不知如何再走下去。」   用基督的愛  陪著你走 陳伯的經歷令人心酸,福利協會得悉有關個案後立即介入,透過「心意行動」運用善款向他們提供一段時期的支援,除了協助陳太購買治療的藥物及提供生活援助外,同時亦轉介單位為其提供輔導服務。當陳伯知道有人會幫助他們,陪伴著他們一起前行,他的心都踏實了。   支持我們的服務 讓愛心祝福更多弱勢社群 社會中類似陳伯的個案比比皆是。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善長支持福利協會的工作,參與福利協會的「月捐計劃」,進行每月定額捐款,讓福利協會可以有穩定的善款收入支援一些需要長期受助的個案。「聚沙成塔、涓滴成流」,每位善長累積起來的支持,就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祝福,讓有需要的人士得到適切的幫助。   「施比受更為有福」,願你可以立即行動,與受助者同行!     捐款平台(按此)   月捐計劃(按此)
繼續閱讀
安寧服務
圓滿生死體驗館 展出遺物為逝者圓願
 能擁抱夢想,生命才有意義,但要趕及在生命終結時實現夢想,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如何令逝者圓願,又同時為家人帶來一點安慰呢?   一個未完的夢 今年初,蔡生患癌病重,二子阿偉遂向香港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項目經理陳慕寧姑娘(Molly)尋求支援服務。惟後來蔡生不幸離世,Molly上門探訪蔡太作喪親支援時,偶然得悉蔡生生前喜歡做木雕,亦知道蔡生兩名兒子曾經努力尋找合適場地,期望將蔡生的木雕作品公諸同好,可惜未及覓得合適場地,父親便已與世長辭。   適逢當時,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正打算舉辦思考晚期病人及逝者如何圓滿人生的「圓滿生死體驗館」,Molly便邀請蔡太在該體驗館展出木雕,期望完成蔡生心願的同時,亦令其家人感到圓滿。   展出遺物 公諸同好 在蔡生眾多作品中,以一隻大型木製鵝最引人注目。阿偉解釋,該木雕是父親送給其女兒伊晴的禮物,鵝的下半身設置了車輪,可以當成是玩具車使用,伊晴對這份禮物愛不釋手,「她早就說了,那隻鵝會是她的嫁妝,長大後即使搬出去或是結婚,仍會繼續保存。」人死雖不能復生,但蔡生留下來的木雕作品,卻仍然訴說著自己對家人的愛,以及家人對他的回憶。   阿偉在展覽上看著父親的作品,憶起父親在家中一刀一刀雕刻木雕的畫面,「他的題材是即興的,可能打開報紙有靈感,便開始不斷雕,然後過一陣子會看到半製成品,再過一陣子便會發現完成品默默座落家中,但家中從來無人理會他的作品。」阿偉笑言,回想起來自己確實做得不對,幸好透過Molly的幫忙,終於了結一件憾事。   圓滿逝世親人的人生 阿偉指,父親生前做過倒模工人、保安、公司老闆等,「沒有想過他最後走的時候,身份也算是個藝術家,我為他感到非常自豪。」蔡太亦指出,丈夫生前用了很多時間製作木雕,亦投放了很多心血去做,「他很想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的,但找不到方法去做,現在很高興終於可以展出,也算是還了他的心願。」   蔡太憶述在未得悉有此展覽前,有親戚夢見丈夫,說他很高興自己的作品終於可以公諸同好。Molly認為,事件看似只是傳說或投射,但確實反映家人對於能夠為蔡生圓夢感安慰。   蔡生的一生雖然未必無憾,但至少一定是圓滿的。Molly解釋,圓滿的人生需要包含「團圓」及「圓願」,但蔡生的個案中,團圓並非是獲得很多人的陪伴,而是即使他已經逝去,卻仍存在於家人的心中,往後的日子仍然與他們同在。她續稱,展覽除了為逝者圓願外,亦希望觀展者透過了解他人的故事,反思自己對「圓滿人生」的想法,從而有力量繼續走人生餘下的路。
繼續閱讀
特殊學習需要服務
福利協會成功投得自閉症學童校本訓練服務
近年入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生數目持續上升,為了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2015年起推行,以善用非政府機構對自閉症訓練的專長,協助學校為有自閉症的學生安排額外的社會適應技巧小組訓練,計劃已累計支援了510所中小學。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18年起成為其中一個服務提供者,在過去3年,共為40間中、小學提供230個社交訓練小組。由於計劃成效顯著,教育局已於2021/22學年起把服務常規化,福利協會亦會繼續於2021至2024學年為62間中、小學自閉症譜系學生、其家長及老師提供全面的支援。   外展服務涵蓋4範疇 由於腦部的發展障礙,令自閉症學生的社交及溝通能力較弱,造成學習和社交上的困難,而提供額外的支援可以協助自閉症學生發揮內在潛能,讓他們能夠融入學校及社會。因此福利協會會為患有自閉症譜系的中、小學生提供外展到校系統性訓練,當中涵蓋4大範疇,包括為學生度身訂造一系列到校小組訓練、舉辦朋輩共融活動、為老師提供專業諮詢與工作坊,以及向家長提供靜觀體驗課程和諮詢服務,多方面支援自閉症學生及相關人士,協助提升學生的社交認知、溝通、情緒管理和學習等技巧,並減輕家長的親職壓力。   同工支援方面,福利協會另安排言語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組成諮詢團隊,由他們制定學生社交訓練小組的理論框架及大綱,並在活動進行期間作實地督導,向負責帶領小組的社工回饋意見,提升團隊的專業性。團隊亦積極建立教材資源庫,有系統地整合訓練教材及資源,助提升服務質素。   推行家庭支援服務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8月11日在大館舉行成果分享會暨慶祝儀式,福利協會管理層及團隊同工亦有參與其中。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生出席分享會時表示,計劃取得豐盛的成果,並為教育服務注入新動力,為支援自閉症學生的發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計劃未來兩年將繼續推行家庭支援服務,為家長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以及協助有需要的家庭,亦會建立網上學習平台和治療自閉症專業人士的網絡,以維繫及支持業界的服務發展。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