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老服務
【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 讓照顧者及認知障礙患者互相感謝
分頭行事 製作驚喜
大樓在2017年2月1日開始推出為期兩年的「智友醫社同行」先導計劃,以「醫社合作」的運作模式在社區層面為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家庭或照顧者,提供各式支援服務,目標是維持長者的認知能力、家居安全知識、自理能力、身體機能和社交技巧,從而減輕長者的照顧者或家庭的壓力。
「智友善‧伴你同行」是先導計劃的壓軸活動。在1月12日首天活動中,大樓安排一班老友記與照顧者分頭行事,各自為對方準備驚喜。老友記在負責同工的指導下,以小面巾及鐵線製成「心意蝴蝶」。知道這份物輕情重的禮物是送給照顧者的,長者挑選材料顏色時格外用心,以照顧者喜好作依歸,製作過程非常專注,完成後看到滿載自己關愛及謝意的製成品,長者們無不流露出滿意笑容及成功感。
另一邊廂,同工也安排照顧者聚首一堂,一邊品嚐花茶,一邊互相傾訴照顧老友記的喜怒哀樂。雖然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及壓力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但他們在言談間互相支持和鼓勵,令彼此明白自己並非孤軍作戰。此外,照顧者也用毛巾及絲帶,製作「心意小熊」送給老友記。
情深說話我想講
「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的重頭戲是1月19日舉行的「情深說話我想講」環節。負責計劃的社工朱曉彤表示:「認知障礙症長者依然能清楚感受喜怒哀樂,知道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他們的感謝說話,對照顧者來說不但是一份肯定,能讓照顧者繼續前行下去,也是雙方之間的美好回憶。」
為了讓長者及照顧者知道彼此心意,同工用錄像記錄了長者及照顧者互相致謝的說話,並安排在活動當日播放。當這段感人影片播出時,照顧者都聚精會神地觀看。雖然片中長者只能用簡單的字句來感謝照顧者,例如:「多謝照顧我的飲食」、「感激牽著我的手過路」、「時常陪伴我」等,但越簡單反而越能表達出那份感情。
阿英(化名)的家人聽到阿英在鏡頭前直率地稱讚自己「乖」、「多謝他們對我好」時,不禁流下眼淚,因為這是他們首次聽到老友記讚賞自己。鍾太(化名)對於丈夫的感謝喜出望外:「丈夫平日沉默寡言,想不到他心底原來是如此珍惜我們的關係。」另一位「跟得丈夫」黃先生(化名)說:「我和太太習慣將感受埋藏心底,很少將愛意及感受表露出來,活動為我倆平淡的生活帶來火花。」
看畢片段,老友記及照顧者互送心意小禮物,並為對方進行香薰按摩。黃先生(化名)說:「本以爲(互相按摩)會很尷尬,但原來反應非常好。太太患有肩周炎,日後我會繼續為她按摩,同時建立珍貴的回憶。」這些少有而溫馨的身體接觸,為他們帶來正面的及輕鬆的相處時光,正是這次活動想帶給他們的體驗。
多觀察 多欣賞 少命令 不指責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已於今年2月1日正式恆常化。負責計劃的一級職業治療師鄭嘉恩說:「照顧者習慣為老友記事事代勞,出發點雖是愛錫老友記,但卻有機會限制了長者的能力。『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正好讓照顧者看到老友記仍有學習能力,又可以有效地表達自己感受,所以希望照顧者照顧長者時,能『多觀察、多欣賞、少命令、不指責』,為大家建立更多正面及互相欣賞的美好回憶。」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聖公會牧愛長者之家】「自在人生」生死教育小組 助早期認知障礙症長者規劃晚晴
整理人生 尋回生命意義
「自在人生」小組包括互動遊戲、組員分享、閱讀及創作繪本等不同活動。在組員分享活動中,社工會鼓勵長者重溫自己昔日的物件、照片或短片,讓他們在過程中回顧及整理人生、回憶、感受和想法,並安排機會讓長者講述人生中的高低起跌,從而感恩當中遇到的幸福事情,放下各種恩怨情仇,幫助長者在離世時心無牽掛。
負責「自在人生」小組的社工張嘉欣補充:「縱然長者患有早期認知障礙症,但他們對人生的重要階段、事物及成就,均有較清晰的記憶。只要給予長者鼓勵及表達想法的機會,就可以協助他們活得輕鬆自在一點。」
繪本傳遞正面訊息
除了組員分享活動中,小組會因應每位長者的認知能力,透過不同媒介例如繪本,傳遞生命歷程中的正面訊息。「生命教育繪本讓社工可利用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以較輕鬆的方式向長者講述生離死別這些較沉重及嚴肅的故事和話題,傳遞正面訊息。」張嘉欣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之一,所以希望長者學會正面看待生離死別:「死亡是不能夠預測,除了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還要學習向摯親『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留下心底話,體現這份『四道人生』情懷。」
此外,患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因未必能夠透過言語完整表達意思,為了令他們為自己的晚晴規劃作安排,社工會紀錄長者的意願,並教導他們創作專屬自己的生命繪本,從顏色選擇、自由繪畫到寫下感想,紀錄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體會。
表達臨終及後事意願
「自在人生」小組也會向長者介紹各種臨終的醫療方式,例如不同的入侵性治療、維生治療,以及死後的殯葬安排,讓他們及早選擇及安排。不少長者希望在疾病晚期的時候,接受以舒緩為本的治療和照顧,減輕痛苦及維持生活質素,令自己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組員黃婆婆表示:「最重要是舒舒服服,盡量能吃多少就多少,屆時身上最好不會插滿喉管!」
預早讓長者了解臨終醫療,也能減少他們的家人將來代為抉擇時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不少長者在小組也放下忌諱和恐懼,表達他們對殯葬儀式的想法,例如靈堂佈置、棺木選擇或骨灰處置方式等。組員林婆婆及楊婆婆異口同聲表示:「現在最重是看見家人,至於死後就不想他們為自己的後事操勞,後事只要簡簡單單就可以了。」
其實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很多長者都願意及有心理準備去談生論死,相反一般人或因死亡在傳統中國文化不太吉利而避談,結果窒礙他們去了解長者的真正感受和想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所有人也必須面對及經歷,若能及早預備,相信每位長者也能活出「自在人生」﹗
繼續閱讀

青少年服務
【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師友扶持 助學員「涌TEENS翱翔」
學員分享心中夢想
「涌TEENS再翱翔」計劃包括「個人發展規劃」、「目標儲蓄」和「師友配對」3個元素,協助100名小四至中四的基層兒童及青少年尋找及實踐自己的夢想,從而減少跨代貧窮的問題。
在整個計劃中,無論是協助學員追夢或儲蓄,師友也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學員分享經驗,在計劃內陪伴學員經歷選科、公開考試、人際關係等不同階段。中心特意在今年4月假東涌富東廣場三樓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i-Life舉行友師委任暨啟動禮,並邀請到社會福利署中西南及離島區福利專員葉小明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在聖公會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黃羨琰女士、香港聖公會基督榮光堂主理聖品孔繁漢牧師以及近200名參加學員、家長、友師、校長、各支持機構的代表陪同下主持典禮。
典禮上,不少學員分享自己內心的夢想。現時就讀小六的學員黎航斌一身蛋糕師打扮,帶點害羞向大家說出人生目標:「我的夢想是成為蛋糕師,因為我曾參加聖公會舉辦的親子整蛋糕活動,之後回家再嘗試炮製給同學吃,他們都讚不絕口,令我十分開心及充滿滿足感。」
同樣就讀小六的宋泳林則希望長大後手執教鞭,成為一位幼稚園老師:「我喜歡小朋友,因此想成為一位幼稚園老師。教育是一項有意義及神奇的工作,我希望透過它改進社會。」泳林更承諾會努力社加計劃內的活動,令自己變得成熟、主動,同時學會與不同人相處,以達成目標。
另一學員、就讀中三的謝棓智夢想是以影像傳遞快樂:「我的夢想是拍攝一套搞笑的微電影,將歡樂帶給社區及身邊的人。在今次計劃中,我會嘗試用儲蓄購買攝影器材及學習拍攝微電影的技能。」
師友勉勵回饋經驗
除了有學員分享理想外,一眾師友也趁機勉勵他們。任職消防救護員的師友高兆基勸免學員追夢時不要太在意成敗及結果:「最緊要盡力,即使努力未能帶來成功,也不要灰心。」
另外兩位師友洪震華及何思懿都表示非常感激自己生命裡曾經遇上鼓勵及支持自己追夢的師友,而何思懿更是上一期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的學員,因此他們二人希望回饋自己的經驗及人生閱歷,在學員有需要時指引他們,見證對方的成長。
未來三年,中心將舉辦自我認識工作坊、升學及就業規劃、抗逆力訓練營、海外交流團、興趣班、義工培訓小組等不同類型活動及小組,以回應計劃參加學員的需要,助他們認定目標及擴闊社交圈子。在師友們鼎力協助下,相信一班計劃學員未來也能找到夢想,展翅高飛,衝天翱翔。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家‧及時愛故事集」 滿載護老家庭動人經歷
設身處地考慮需要
常說「護老者」是一份每天二十四小時候命、全年無休的「工作」崗位,當中的壓力和勞累往往使護老者出現「身、心、靈」疲乏。除了耗盡力氣照顧外,護老者還要設身處地考慮被照顧者的需要,思考怎樣照顧對方結果才是最好;像偉泉和太太的故事,正正體現了一份護老者對被照顧者的愛護。
偉泉的妻子患有認知障礙症,除了記性愈來愈差,身體機能也不復從前健壯。這些轉變都逃不過觀察入微的偉泉的雙眼,所以他特別在照顧太太時作出相應調整:「太太身體狀況近年確實變弱了,尤其是肌力不如以往,所以帶她外出時,我特意選一些較短、較容易的路線。」此外,因應妻子的抵抗力轉弱,偉泉也加倍小心照顧,以免對方在外出期間著涼。
記性轉差之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也受病情影響,簡單如穿衣、穿襪子等動作,可能要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眼見一些照顧者把被照顧者當成小孩,每一個步驟也幫助對方完成,偉泉這樣說:「我不會幫妻子完成所有步驟,這樣做對她未必是好事,可能會令她的自理能力減退得更快。」因此,偉泉會把穿襪子的步驟分拆,再決定哪一步會協助妻子,哪一步會讓對方自己試做,事事為對方著想,令人感動。
待僱主如母親的外傭
護老家庭的動人故事不一定發生在香港人之間,即使是不同種族,只要大家發自內心的互相尊重和信任,彼此也能建立深厚的情誼。Suyati是麗萍一家的印傭,除了打掃、煮食等日常工作外,Suyati其中一個重要職責是照顧麗萍年約90歲的媽媽。
被問到為甚麼待麗萍的媽媽如親生母親時,Suyati的臉龐泛起燦爛的笑容,略帶害羞地說:「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已經去世,當我看到麗萍的媽媽時,總會令我想起她。我當她是親生母親看待,每天陪她飲早茶都感到很開心,在這個家庭工作十分愉快。」
談起外傭,麗萍除了自覺很幸運,還讚不絕口。「Suyati總是全心全意照顧我的母親,多謝她這些年來的幫忙及付出,我們全家早已視她為家人一樣。」正正是雙方之間的信任及付出,成就Suyati及麗萍之間一段不同膚色的護老家庭情誼。
為慶祝「家‧及時愛故事集」的出版,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早前特意舉行聚餐會,並邀請到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專員呂少英女士以及古天樂慈善基金總幹事鄧秋英女士作嘉賓,席間一眾嘉賓、義工、受訪的護老家庭以及中心職員聚首一堂,齊齊分享這份喜悅。
繼續閱讀

安寧服務
【安寧在家】四肢漸凍愛不凍 成生命教育教材
眾人力量成就圓滿演出
今次計劃集結了20名「老中青」參加表演,他們除了包括來自屯門綜合服務中心的10名青少年及數名長者外,還有多名聖匠堂安寧服務的資深義工。眾人透過話劇手法帶出人生意義,將「安寧在家」居家照顧支援服務使用者寶儀(Polly)與患罕見「漸凍人症」的丈夫阿德的經歷和二人如何以愛互相扶持,走過人生最後旅程的故事,活靈活現地搬上舞台。
經過艱辛排練後,計劃在年初假屯門龍逸社區會堂舉行名為「愛不漸凍話劇表演」的活動,吸引近200人參與。入場人士來自不同界別,有青年、家長、老友記、社福及教育界同儕,更有「漸凍人症」患者與家屬結伴一同前來觀賞。不少觀眾在話劇結束後,受話劇展現的人性真摯、愛的力量與承傳所感動而紛紛落淚,場景真摯感人。
其中,最多觀眾認為感人的一幕,就是話劇結尾時寶儀憑歌寄意,以自創歌曲《沒有分開》送給丈夫阿德,當中數句歌詞「沒有分開,只住在不同的地方,天堂地上愛裡都一樣,親親你的頭,還有牽著你的手,我愛你,今天就是永遠」,真摯動人,觸動不少人的內心。
「『屯』結‧愛生命計劃」負責社工表示:「今次話劇表演能夠成功演出,除了有賴主辦團體贊助及協辦團體全力支持,還要感謝當日出席的主禮嘉賓及近二百名觀眾賞面支持。不得不提的,還有一起經歷密鑼緊鼓的綵排,一直無私奉獻自己的時間和心力的一班演員。最後,當然要衷心感謝寶儀及已返天家的阿德分享自己的故事。」
戲裡戲外皆人生
今次計劃除了希望透過話劇感動觀眾,還旨在讓一眾演員在排練過程中,對自身生命作出深層次反思。經過一連串活動後,有演員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的了解,明白珍惜自己及身邊人才是最重要。有人則對生死另有一番看法,領悟「活在當下」的道理,同時對病人和照顧者的辛酸有更深刻的體會。
演員黃嘉琪認為雖然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身體,令生命變成無限,但仍然可以令每日活得更有意義。「就像寶儀跟阿德在病痛和折磨之中,仍能夠找到為對方堅持的理由,一起製造最後而最美好的回憶,能夠做到真的好堅強。在艱難的每一日,他們都在珍惜跟對方相處的86,400秒,我們每天又會珍惜身邊人多少秒呢?」
嘉琪更以獨白形式,在話劇表演期間懷念對已去世的婆婆的懷念。「婆婆,你過得好嘛?很想念你,不知道你離開的時候最不捨得誰呢?我想定會是那個牽著陪你走到最後的人。記得病房的每一幕,凝視著虛弱的身軀無力攤在病床上;聽著辛苦的呼吸聲、心跳聲。面對這樣大的打擊,會傷心、不捨,懼怕面對人的離開 。」以上獨白,對於可能曾在當日觀賞話劇的你來說,還記憶猶新嗎?不知你對生命及死亡又有沒有新的體會呢?
繼續閱讀

復康服務
陽光暖男活出豐盛自在人生
Kelvin是輕度智障人士,去年經學校社工轉介至康恩園的「陽光路上」培訓計劃。計劃除了為殘疾或出現精神病早期徵狀的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訓,更會教導他們守時、溝通和獨立自理等軟性技巧,讓他們作好公開就業的準備;就業配對方面,計劃會管理個案與家人對工作的期望,冀能充份發揮其才能。負責社工Christy了解到Kelvin曾做過麵包學徒和侍應,希望嘗試文職工作,但其文書、電腦技能稍遜,於是她一方面讓Kelvin認清自己的能力,調整他對崗位選擇的期望,一方面鼓勵他多加練習和進修,盼能與實際市場接軌。
福利協會早前推出「有得做計劃」,鼓勵屬下單位聘用康恩園會員。當時太陽館聘用了Kelvin擔任前台職位,起初營舍經理Andy安排Kelvin負責簡單的接待和送件等工作,但因為他表現理想且好學,於是安排他嘗試其他不同職務,讓他有更多發揮。問到Kelvin接觸的範疇漸多,會否感到吃力,他笑著說:「寧願多點工作,休息太多反而會沉悶。」
Kelvin是太陽館首位聘用的「朋友仔」,「其實無需特別區分智障人士或是正常人,大家都是太陽館的一分子。」Andy說,他表示同事都很接納Kelvin,加上Kelvin開朗健談,很快便融入同事當中。與Kelvin同屬前線的Rex和Erica可算是緊密戰友,他們經常在前台和活動中合作,二人大讚Kelvin勤力又樂於助人:「無論是活動事前準備、當日支援及完場執拾,你總會見到Kelvin的身影。」
Kelvin做事細心、觀察入微的表現超出了Andy的預期:「例如當他留意到訪客住戶中有孩子,會主動推介可以借用的玩具。」這些小舉動都反映出Kelvin會為客人想多一步的優點。日常相處中,Kelvin亦是一位「暖男」,Andy憶述一次與同事談工事談得投入,連午飯也忘了吃,Kelvin貼心替他們拿來飯盒,叮囑他們要吃飯。Kelvin表示:「同事間互相關心和照顧,這樣工作氣氛才會開心。」
Christy表示社會上有一班未符合申請資格或無需要輪候宿舍的殘疾人士,要協助他們融入社區,首要一步是讓他們的生活正常化。工作是成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投入職場不但能為他們帶來生計收入,更能讓他們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建立社交關係,並有助他們維持各方面的能力。Kelvin自言很喜歡現時的工作,很高興有機會學習打字和使用Excel等電腦軟件。他亦認為工作讓他有收入,可以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亦是滿足感的來源之一:「外出看電影、吃東西,自己都有能力付錢。」。
這次成功的配對,Christy歸功於僱主、家長和Kelvin開放的態度,而讓她最鼓舞的是,太陽館為Kelvin提供了一個唯才是用、接納但不會特意遷就的工作環境。Christy憶述Kelvin上班沒多久,同事便讓他嘗試自行由馬灣到青衣的銀行存款,她表示當中牽涉金錢和需要乘車外出,這種信任非每個僱主也能做到。
Christy期望大家多給予會員見工的機會,而對Kelvin表現滿意的Andy,坦言這次嘗試提升了大家對聘請智障人士的信心,期望將來會聘請更多「朋友仔」到太陽館工作。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