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鼓音色雄渾,可以提振人心](/cache/img/4a16984c52e8a5ce10ea0a3898c03b55.jpg)
安老服務
「鐘鼓齊鳴」音樂治療活動 助曾中風或有輕度認知缺損長者 從培養興趣中訓練認知能力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自2018年起開展「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鐘鼓齊鳴』音樂治療活動是計劃的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我們希望活動能協助參加者維持其認知能力,同時讓他們運用音樂表達情緒,重建個人自信。」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社工王欣琪姑娘表示。
針對對象的需要
王姑娘表示有研究發現,中風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故大樓亦招募了曾中風的長者參加活動。「鐘鼓齊鳴」活動目前有近30名曾經中風,或出現輕度認知能力缺損徵狀的長者參加,活動希望參加者能透過演奏音樂,訓練手、眼、腦部各方面的協調能力,並刺激他們相應的感官,達到鍛鍊認知能力的治療效果。
此外,罹患中風或認知功能開始衰退,對許多長者在心理上也會造成打擊,所以活動也希望令參加者能從演奏中紓發情緒,而參加者亦會因為能成功演奏樂曲及公開表演,重建自信心。
兩種樂器各有優點
計劃為甚麼挑選彩虹鐘和非洲鼓作為演奏樂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們十分輕便,即使不來中心,參加長者也可以在家中自行練習、演奏及訓練,而且兩種樂器也各有訓練優點。」
計劃的音樂治療師伍偉文進一步解釋:「以彩虹鐘為例,八個彩虹鐘各自代表一種顏色,配合特別為計劃設計的『彩虹樂譜』,就能加強手眼協調能力的訓練。有別於傳統的五線譜、簡譜以音符、數字等方式來指示演奏,『彩虹樂譜』改以不同顏色及長短的色塊來表達音符、節拍,長者只要看到樂譜,由眼到手,就立即知道該按下哪一個相應的彩虹鐘。」
至於非洲鼓,伍偉文則指隆隆鼓聲可以振奮人心:「不少長者會因身體老化及病患,情緒變得負面起來,這些鼓聲就好像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相信對他們的情緒可以起到正面作用。」
社工負責情緒輔導
除了音樂治療師外,社工也在活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王欣琪姑娘表示,不少長者在參加活動、進行公開表演前,內心也充滿猶豫:「他們很多未曾接觸樂器,要記熟歌譜並站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和分享,確實不是易事。」
「作為社工,需要發掘組員的潛能,學習如何克服困難。我會鼓勵組員不要急於挑戰難度,當他們成功奏出一首的新歌時候,他們變得有自信。遇上演出時表現失準,我會安撫和鼓勵組員。我們共同探索困難地方,每當克服一個難關的時候,組員除感到喜樂外,培養解決問題方法,對他們面對生活逆境時候十分有幫助。」王欣琪分享社工的角色工作。
退休前任職汽車維修工作的羅偉昌伯伯,中風後左手及左邊身軀變得不太靈活,日常對答也受影響,自信心變得低落:「參加活動後,我發現記歌譜令自己的記性有進步,打非洲鼓也可以紓發內心情緒。」
「但最令我開心的,就是雖然自己只得一隻手較為靈活,但透過積極練習,自己原來與其他可以靈活運用兩隻手的參加者一樣,可以熟練地駕馭那八個彩虹鐘,這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信心呢﹗」羅伯伯欣喜地笑道。
繼續閱讀
![照顧者講座](/cache/img/60c3fadefd80a0b23d7eb7694ffa6854.jpg)
安老服務
「知」「情」識趣伴您行 ─ 認知障礙症家庭支援計劃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任(輔導及認知障礙症服務)黃麗賢姑娘是計劃的統籌同工,她表示區內有不少年邁的照顧者,僅與同樣年老的認知障礙症伴侶相依為命,經濟狀況也不好:「他們缺乏其他家庭成員支援,需要獨力承擔照顧責任,加上經濟拮据、身體機能也逐漸退化⋯⋯如此種種,難免令他們感到壓力。此外,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不少「行為反應」,例如忘記飽足感而不停進食、堅持出街等,這都會觸發患者與照顧者之間的磨擦和衝突,令照顧者出現更多負面情緒。」
教授照顧者溝通及相處技巧
計劃在2020年10月10日為照顧者舉行講座,邀請到賽馬會耆智園訓練顧問劉安俊主講,分享照顧者應該如何與患者溝通、相處較為理想,希望幫助他們紓緩壓力,近40位出席的照顧者均表示內容實用。
「講座的重點,也是我們特別希望照顧者學會的東西之一,就是轉化心態,學習接受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黃麗賢又提醒所有照顧者,即使出於善意,或為了安撫患者的情緒,也盡可能不要欺騙患者,以為對方不會記得,指出若果患者記起的話,雙方隨時失去互信:「舉例說,如果患者不斷要求出外,而年長照顧者為此感到壓力的話,可以採取折衷方法處理,不一定要到很遠的地方,帶患者到走廊或住處樓下走一走就可以,既不用欺騙,又可以滿足患者的需要,不用與對方產生衝突。」
提供輔助照顧工具資料
現時坊間有不少輔助照顧工具,可以協助照顧者較為輕鬆地照料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不過年長照顧者卻缺乏這方面的資訊。黃麗賢指出,長者未必懂得上網搜尋相關資料,而且這些產品,部分的價格並不便宜,所以老友記大多希望親身了解一下才放心購買,故此「計劃」也舉辦了相關產品的展銷活動。
「計劃」在10月31日舉行護老產品展銷會,邀請了多間供應商向近百位照顧者,講解及示範相關產品及認知訓練教材。「患者走失是照顧者最擔心的問題之一;以防遊走設備為例,展銷會由最常見的、裝在門上的警報器,到昂貴的、具追蹤功能的裝置也一一介紹,所以出席人士均表示活動令他們掌握更多相關資訊。」
「『知』『情』識趣伴您行—認知障礙症家庭支援計劃」由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嗇色園可頤耆英鄰舍中心及明愛東頭長者中心合辦,獲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辦事處撥款資助。計劃將於明年1月16日舉行放映會,播放由4間中心各自製作、約5分鐘有關於照顧情境解難及照顧者心聲的短片,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讀者如有興趣參加,可致電2352 3082與黃麗賢姑娘聯絡。
繼續閱讀
![同工與陳廷驊基金會代表進行會議](/cache/img/1ba4e3122d7df70622feea69b2c4efc7.jpg)
安老服務
「織福計劃」 疫情中彰顯長者互助力量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的督導主任黃慧慈說:「計劃正朝『10分鐘照顧圈』及『基層健康』兩個方向發展,希望進一步提高社區的互助力量,碰上今年突然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社區內的長者更需要全面及即時的支援,計劃的發展方向可謂來得及時,也再次凸顯長者互助力量的重要。」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督導主任黃慧慈感恩地說。
計劃全面發展
「織福計劃」扭轉過去長者多數擔當受助角色,透過參與各類義工服務,長者可賺取及儲蓄時分,再在有需要時換取服務(例如陪診、購物、家居維修等)及實物,讓他們發揮潛能、互相幫助。
截至今年9月底,織福計劃會員數目增至371人,並有75名義工參與,服務範圍也由原來的景林邨、寶林邨及茵怡花園7座,擴展至將軍澳北。此外,計劃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也推出織福2.0版本,新增不同功能,包括紀錄會員的時分、尋求不同服務幫手,也可發放及接收群發訊息(mass mail)等。
長者互助令人感動
「構思『10分鐘照顧圈』及『基層健康』發展方向時,我們原意是安排居住在附近(以10分鐘內可到達對方住所為標準)的會員組成細胞小組,組長會定時慰問其他組員的健康狀況、提醒他們注意天氣變化;若他們出現不適或發生意外,大家也可及時前去幫忙或尋求社工幫忙。」
黃慧慈續指,年初疫情發生後,這股長者互助力量令她十分感動:「當時不少老友記都留在家中抗疫,情緒難免會變得負面,大家就在小組之中互相打氣、安撫對方、分享疫情最新消息,同時留意有沒有組員需要情緒支援。最令我感動的是,雖然當時口罩供應十分緊張,大家也不吝分享,有組員家中沒有口罩,其他人就會把自己的送給對方應急,有些甚至會為其他人親手縫製布口罩呢。」
數碼科技上支援長者
疫情未知何時結束,織福計劃不少活動需移師網上進行,大家也要靠網絡保持緊密聯絡,所以同工正在數碼科技上,加強對長者的支援。「目前大樓每5名長者之中,僅得1人擁有智能手機可以上網,所以我們聯絡了不少義工及學生,在將軍澳區內設立流動數碼站,教導老友記下載及使用我們的app,以及解答他們其他科技疑難。」黃慧慈表示。
此外,計劃也透過捐款及捐贈二手手機的方法,希望為老友記配置一部手機。「有女士收到政府現金發放計劃的一萬元後,向計劃全數捐出款項。她表示這筆錢用在這個目的上,比起自己儲在銀行戶口內更有意義,這份大愛令我深受感動。」黃慧慈歡欣地說。
「織福計劃」正招募義工及學生,加入計劃及「流動數碼站」活動。此外,計劃也歡迎各界善心人士捐贈二手手機及款項,冀為計劃長者配置一部智能手機。如有查詢,可致電2702 9897聯絡大樓職員(黃慧慈姑娘或梁敬生先生)。
繼續閱讀
![疫情前大家行山吹笛的情景令人懷念](/cache/img/fdf893ef9b906195885fa23f87413de8.jpg)
安老服務
「樂陶行」帶長者遊走山林 演奏陶笛放鬆心情
西環長者綜合中心社工張惠堯表示:「不少會員剛退休或成為青老年時,由於需時適應,難免感到緊張、彷惶甚至焦慮,我們舉辦『樂陶行』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助他們放鬆心情,面對人生新階段 。」中心社工張惠堯姑娘如是說。
陶笛聲結合大自然聲音
粉嶺流水響路勢平坦,郊遊徑兩旁青翠茂密,長有五指毛桃等不同植物,即使是年紀不輕的老友記,行上半天時間也不會感到吃力。這天,張惠堯姑娘與一班參加「樂陶行」的會員集合後,開始沿郊遊徑慢慢而行,大家說說笑笑,談談走走,氣氛輕鬆愉快。
會員時而四處張望,欣賞沿途自然風光,時而聚精匯神,聆聽社工及陶笛導師講解沿途的所見所聞。有些則把握機會,擺好甫士,「一,二,三,笑﹗」,將感覺定格為相片。因此而落後大隊?不怕,大家在前面等候,加緊腳步趕上就可以。
不一會,一行人就到達一片空地,掏出帶來的六孔陶笛,跟隨導師學習和吹奏,多首金曲例如《滄海一聲笑》的旋律瞬間在山林之中迴盪。陶笛簡單易學,聲音清脆悅耳,與鳥聲、微風穿透樹葉發出的沙沙聲、淅淅瀝瀝的下雨聲等大自然的「交響樂」十分配合,聽到就讓人身心紓壓,精神放鬆。
由於活動旨在讓參加者放鬆心情,所以學員吹奏陶笛時走音或跟不上節拍也不要緊在社工及導師的鼓勵下,大家深呼吸和休息一會後,又開始練習,沉醉在音樂之中。
讓人重整思緒再出發
張惠堯謂,最初決定舉辦「樂陶行」時,曾經有不少擔心。「活動加入了音樂元素,好處是可以令參加者行山的過程更加放鬆、擁有多重體驗,但我們同時擔心要重新學習一種樂器,可能令有興趣參加的會員卻步。」張惠堯考慮到這一點,最後決定以陶笛作演奏工具:「一來它的聲音十分療癒、平靜,二來它只有六個孔洞,比我們小時候學的牧童笛更容易上手,學員不會因為學不懂而感到沮喪或感到壓力,適合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嘗試。」他們除了選擇樂器,行山地點也是思考的重點之一。「活動的目標是讓參加者減壓,如果路徑太過崎嶇難行,不單可能令參加者受傷,太過吃力也會對他們造成壓力,那就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每次出發前,我們也會用上很多時間研究路徑的難度,中間有沒有合適的地方讓大家吹奏等。」張惠堯姑娘解釋。
參加者之一王女士稱,在戶外學習樂器和表演,是另一種嶄新體會,能夠讓腦袋及情緒暫時放空。「退休後突然失去寄託,生活變得很空閒,有時也會故思亂想,覺得自己是不是變得沒有用,這個活動正好讓我放鬆下來,重新整理思緒再出發。」王女士(化名)續指疫情期間,雖然大家暫時不能出來行山吹陶笛,但自己偶然也會拿陶笛出來自娛一番。
談到「樂陶行」之後的動向,張惠堯表示已物色不少適合舉行的地點:「例如港大附近的龍虎山吧,鳥語花香,位置又方便,一出港鐵站就到達,大伙到那兒吹陶笛,一定十分愉快。」
繼續閱讀
![](/cache/img/0d9a100bb44f54d7335ce5f474c6e8cf.png)
家庭及綜合服務
【輔導服務】裁員潮下的關懷與支援
新婚‧失業 如何溝通與體諒
約翰(化名)與瑪麗(化名)是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婦,三十多歲,他們二人一直在航空業工作,約翰是機師,瑪麗是地勤。在疫情下,二人先經歷多個月的停薪留職,可惜到最後,也逃不過被裁的結果。
由於婚後,一直承受停薪留職及被裁的經濟及心理壓力,加上新婚適應的問題,兩人的衝突不斷增加,彼此越來越多不滿及埋怨。雖然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二人仍渴望改善彼此的關係,因此他們到了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求助。
在社工協助下,他們真誠地溝通,了解彼此想法及對將來的計劃。約翰,曾經是眾人敬仰的飛機師,現在正努力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接納現時的情況及必須作出轉變。故此他努力進修,希望轉型成為資訊科技的人員。而瑪麗亦嘗試接受現時的生活與她婚前期望有很大的落差,學習理解及欣賞約翰的付出及努力,對他予以支持及鼓勵。透過輔導,他們學會明白、接納、體諒及欣賞,並繼續努力經營他們的事業及家庭。
失業‧患病 如何醫治與成長
何先生(化名)是一名專業人士,四十多歲,由於任職的公司受疫情影響,將業務轉移往內地,裁減香港員工,何先生因此而失業。被裁後何先生一直期望尋找到原本的高薪厚職,故此只斷續做過一些散工,然而因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屢次嘗試失敗而感挫折,他開始以酗酒來逃避問題,並患上抑鬱症。何太一直關心丈夫,曾陪伴他到私家精神科求診,亦鼓勵他參加戒酒計劃,可惜未能成功。看著丈夫意志消沉,何太十分擔心。今年9月,何先生經醫生診斷,發現患上肝硬化。
其實自從丈夫失業、酗酒、患上抑鬱症,何太已飽受壓力,現在何先生還被診斷患上肝硬化,何太感到崩潰及絕望,透過心意行動的協助,何太願意為何先生安排合適輔導及治療,她同時亦願意接受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的輔導服務,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何太明白自己要繼續支持丈夫,必須先好好照顧自己。而她也深信丈夫需要透過輔導,才能走出幽谷,積極面對治療。
適時輔導與支援 助家庭渡困境
「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持續,疫情第四波更是來勢淘淘,疫情不單威脅市民的健康,更對社會民生、經濟及各行各業造成影響。不同行業出現開工不足及裁員的情況,而旅遊、航空業的裁員,更是歷來最大規模。裁員潮不單令無數家庭面對經濟困境,更對個人心理康健、人際關係及心靈造成極大的困擾及壓力。心意行動呼籲弟兄姊妹關心自己及身邊受情影響的人士,讓他們重拾內在的和諧平安。
以上兩個個案均透過輔導,幫助個人及家庭渡過難關。如需情緒支援或專業輔導,可致電福利協會的「情緒支援專線 3500 4430」或聯絡「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 2713 9174」。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已成立35年,為福利協會轄下自資服務單位,由臨床心理學家及心理輔導員提供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和臨床心理服務。聖公會教友可按入息收費,如有經濟困難,可透過心意行動申請資助。如有查詢,可致電心意行動專線8209 8122與負責社工陳宛儀聯絡。
繼續閱讀
![迎東邨「社區園圃」](/cache/img/428e4b0e6ae50e452deffc0f6ada539b.jpg)
家庭及綜合服務
迎東邨「社區園圃」 為居民織出互助網絡
整個園圃都是笑聲
2018年中入伙的迎東邨與東涌市中心相隔一段距離,交通略為不便,區內設施也相對不足。「迎東邨的居民來自全港各區,這些長者、小家庭及新來港人士來到這裡,不少均感到人生路不熟。」蔡寶榮介紹居民狀況時指出:「由於失去原來的社交網絡,加上屋邨位置偏遠,居民難免感到孤獨。」
有見及此,中心一直致力協助居民適應及融入社區,提升他們的歸屬感,既提供不同的實用資訊、社區資源,又舉行不同的有趣活動。去年7月,蔡寶榮特別舉行園藝小組活動,開墾邨內停車場附近的荒地,希望讓對園藝有興趣的居民打發時間、學習種植,同時可以交朋結友,擴大生活圈子。
「園圃變成居民的社交平台後,每日除了見到負責當值的義工外,還可看到其他居民到園圃散步、聚腳聊天。大家都對這裡充滿歸屬感,照料農作物之外,還會美化園圃,添上魚缸、盆栽、小籬笆等不同擺設和裝飾。」蔡寶榮表示居民在園圃這個平台下,可認識到更多朋友。
蔡寶榮的說法沒有誇大,筆者訪問當日到訪園圃時,就見到街坊們在交流生活情報,例如哪個牌子的零食好吃?哪一款口罩質素好?連屋邨附近的私樓住戶也會在這裏閒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整個園圃充滿笑聲。
與他人分享收成的快樂
除此之外,園圃還提高了居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義工群姐憶述最初參與活動時,看見園圃十分荒蕪,到處都是砂石、垃圾和雜物,全靠大家頂着烈日,才成功把它們搬到垃圾站棄置。「雖然過程十分辛苦,眾人流得滿頭大汗,但可以清空地方種植東西,而且可以用得上大家的種植知識,這讓我們感到很有成功感。」
更加令人感動的是,每當園圃到了收成的日子,大家都會將辛勤多時所得的成果,與邨內其他居民分享。
「迎東邨有不少獨老、雙老和單親的家庭,我們會特別到他們的家中,送上新鮮收割的蔬果,與他們分享這份快樂。」蔡寶榮坦言這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是讓這些家庭感受到大家的關心:「收到蔬果的家庭均眉開眼笑。有時候,我們更會直接在中心烹調,然後邀請邨內居民來品嚐,無論是清炒抑或白灼,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蔡寶榮認為,在義工和中心的齊心推動下,令迎東邨這個新社區,逐漸建立互助網絡,長遠發展下去,將吸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及義工事務,累積到更多社區資本。「就像社區園圃一樣,在大家的努力付出後,將繼續欣欣向榮,生長出更多新鮮的農作物。」蔡寶榮欣喜的說。
觀看影片:【社區情】迎東邨社區園圃 屬於街坊的實體社交平台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