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ldcare Services
【學前單位社工服務】跨越地域界限 助孩子和家長為升小作準備 (Chinese only)
從認識中克服恐懼
其中,製作虛擬實境(VR) 小學導覽影片是他們的一項新嘗試。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黃若詩說道:「同事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學邊做。不斷學習和求變,是團隊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的重要元素。」相信大家從沒想過疫情的出現,反能激發人們更多的創意思維。
導覽影片以一間小學作為背景,由一對小朋友用對話作聲音導航,透過互動的方式帶領孩子在虛擬實境中,360度遊走及認識校內的每個地方,如課室、操場、電腦室、圖書館等。除了讓幼童認識學校環境之外,影片能讓幼童知道小學的學習模式、紀律等,例如:在不同場合中需要遵守的規矩、課堂中老師的要求、有什麼需要自己自主地做等。「幼童面對環境和身份轉變會抱有期待,但對於未確定的事物亦會有所恐懼。導覽影片能讓幼童預見升小後的情況,好讓他們從認識中克服對轉變的恐懼。」黃若詩表示。
導覽影片的操作相當簡單,幼童及家長可輕易使用。駐校社工在早前K3學童復課期間,把導覽影片在校內播放,孩子們的反應正面,表示內容有趣、富新鮮感:「原來小學是這樣的!」、「校園很大、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不少校長和老師均對影片感到驚喜,從未想過可以這種形式帶孩子「參觀」。
家長的挑戰
早前教育局公佈9月開學所有面授課程都要暫停至另行通知,計劃的駐校社工陳美如及王嘉怡不約而同說道:「在這情況下,最感壓力的應該是家長。簡單至買校服和課本等開學準備都存在很多問號,家長更要為孩子準備網上學習的配置及增潤個人的電腦技巧而感到煩惱。」故此,計劃團隊在疫情期間為家長進行視像支援小組,除了提供具體管教、適應和調整心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家長知道,他們是有團隊支援的。陳美如及王嘉怡也不時提醒家長,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要懂得自我關懷、樂觀面對未知:「家長作為外界訊息的接收者,消化後再傳遞給孩子,當中正面或負面的能量,孩子都會一一接收和被影響。」
疫境加快了成長
或許疫情期間的轉變正是幼童,甚或是計劃團隊,以至是你和我「生活學習」的最佳場景。每個人都在變幻的環境下學習解難、想方法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在早前的復課時,我發現孩子比從前更珍惜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時間,少了過往同學間打打鬧鬧的情況,曾經有一位學生對我說:『我已經長大了!不要為我擔心呢!』」陳姑娘如是說。
Read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濫用藥物者輔導】戒毒媽媽的重新發現 (Chinese only)
由聖公會福利協會新念坊於2018年開展的「媽媽·足孕」戒毒支援計劃剛於7月底完結,單位督導主任陳詠斯(Peggy)總結經驗,發現這班媽媽其實擁有巨大潛能,只要給予機會、與她們同行,她們是可以轉化成懂得愛與付出的新角色,其中一位是阿怡(化名)。
成長創傷的止痛劑
阿怡的成長並不愉快,被父母忽略、遭受性侵、未婚懷孕、墮胎,偶然接觸毒品後讓她找到逃離現實傷痛的止痛劑,自此染上毒癮。後來她結識了同樣染有毒癮的男友,不久因懷孕決定結婚。
組織新家庭、迎接新生命本充滿盼望,豈料這卻是惡夢開端。阿怡父母沒有因為將為祖父母而雀躍,並不支持她生下孩子;產檢時護士給她的關心反為她帶來壓力:「你繼續這樣下去,BB真的會被收走!」
胎動的連繫:我與你在一起
阿怡感氣餒、掙扎,但是兒子給了她肯定,「當我難過時,感覺到他的心跳、在肚裡踢我,彷彿在告訴我,我倆的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兒子亦推動了她在懷孕後期嘗試戒毒。可是兒子出生後,丈夫經常對他們家暴,阿怡再次墮進黑洞,反覆復吸。
幾年後次子出世,丈夫欠下一身債務,更被阿怡發現出軌。接連打擊令阿怡情緒崩潰:「我曾想過抱著孩子跳下去,一了百了。」所謂絕處逢生,一步步被迫入死角的阿怡為了保護兒子,她下定決心尋求支援戒毒。
兒子重新靠近:媽媽可以陪我多一點嗎
大兒子過往與阿怡關係疏離,更出現發展遲緩、創傷後遺症等問題,罪疚感、旁人的質疑使阿怡往自己身上貼上標籤—我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新念坊社工李芳(Fion)說道:「其實小朋友並不需要一位完美的媽媽,而是需要著緊他、真誠愛他的媽媽。」李芳會與阿怡分享親子關係的正確價值觀,著她先為兒子建立安全感。阿怡與大兒子的關係亦日漸親密,有一次大兒子對她說:「媽咪,我不想你外出,想你陪我多一點,可以嗎?」這是兒子第一次用言語表達他是需要媽媽的。面對前夫步步進逼提出探視兒子的苛索,阿怡身心疲累,有一次兒子問她:「爸爸會回來嗎?他會不會再打我?」她能以溫柔堅定的語氣告訴兒子:「不用怕,有媽媽在。」「我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這個標籤,就在這能力感中慢慢撕下來。
一份小禮物 見證「受助」轉化為「付出」
李芳表示阿怡已戒毒近兩年,小兒子亦快兩歲,她已脫離了產子後6-12個月的復吸高危期。阿怡形容李芳為生命中的天使,一次李芳陪她到醫院覆診後,二人一同坐巴士離開,阿怡糾結良久,拿出一枝潤唇膏,說:「可以將這個送給你嗎?我想了很久,應該送些什麼來答謝你。」這份禮物並不昂貴,心意卻讓李芳深受觸動,這見證著因創傷而不擅建立親密關係的阿怡正邁向復和,在康復路上以及與兒子的共生關係中,逐步感受到愛與安全感,讓她能從受助角色中轉化,成為有能力去愛和付出的母親。
「媽媽·足孕」計劃於2018年至2020年期間服務了50宗個案,有媽媽在參加計劃期間再度懷孕,抑鬱焦慮的情況均顯著減少,比從前更享受為人母的喜樂。計劃獲禁毒基金會再度贊助舉辦。陳詠斯表示計劃跨專業的合作模式能全面照顧這班媽媽的獨特需要,希望服務能恆常化,同時她期望新一期計劃能為媽媽們加強互助支援,並在社區建立物資分享平台。
Read

Hospice Care Services
【安寧服務】生命有限 不留遺憾 兒童紓緩照顧服務為病童及家屬帶來希望 (Chinese only)
放手等於放棄?
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認為,社區有需要填補此服務空隙,尤其需要加強心理和社交上的支援,因為病童和照顧者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都是密集且強烈的。在訪問中,梁梓敦分享了一個他感受特別深刻的個案—中學男生阿馳(化名)某天在家中突然暈倒,送往醫院後始發現他腦裡腫瘤破裂,引致腦出血,導致他腦幹死亡。阿馳與姑媽同住,父母居於內地,出事時父母和姑媽都怪責自己未有好好盡照顧者的責任,內心充滿罪疚感。
阿馳的狀況每況愈下,出現了併發症,醫生明確向家人道出實況:「阿馳現時只是靠儀器維持生命,你們會選擇拔喉嗎?」面對孩子已沒有生存的希望,父母或照顧者要放手談何容易? 放手等於放棄?
梁梓敦表示個案反映了兒童紓緩個案的特點—病童尚未成年,仍需依靠成人照顧,照顧者往往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是否自己未有照顧好孩子,才會令他患病?」要拆解這份自責,關鍵在於請他們重新肯定自己過往付出的努力:「我會邀請他們回想當時擁有的資源,肯定他們已盡力作了當刻最好的照顧和決定,而這些都基於對孩子的愛,往後的事誰也無法預測。」
另外,社工亦會協助家人認清現實狀況,如阿馳的個案,社工便需要按客觀狀況,協助其父母認清他們所盼望的奇蹟不會發生,要慢慢接受兒子不會康復的事實;同時亦要讓父母明白拔喉並不等如放棄兒子,而是讓他舒服和有尊嚴地離開。
支援病童重返社區生活
「友晴同路」社區兒童紓緩照顧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撥款於2019年12月開展,為期3年,為18歲以下、由醫院確診及轉介之患重病而不會康復的兒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身、心、社、靈的全面支援,讓他們從面對疾病以至離世的過程中都得到適切的照顧。
梁梓敦表示計劃著眼點並非臨終照顧,而是讓病童情況穩定後,能舒適、有質素及有尊嚴地返回社區生活,因此社區支援十分重要。計劃會為對象提供醫療服務、哀傷輔導、圓夢活動等支援。同時亦會照顧其親屬,尤其是兄弟姐妹的心理和社交需要。
公眾教育 專業培訓
由於華人社會往往不懂如何「談生論死」,因此計劃亦著重提升公眾對兒童紓緩照顧的關注與認識,中心特別製作了四格漫畫,並會定期於Facebook專頁上載,目的是希望以簡單直接的方法,讓大眾了解相關概念。另外,中心亦會與香港兒童紓緩治療學會合作舉辦專業同工訓練,提高業界的知識和技巧。
心存盼望 並肩同路
訪問當天,正是阿馳要拔喉的日子。梁梓敦從事安寧服務多年,面對生命無常,亦難免感觸難過,對年輕生命的逝去特別感可惜,但他說道:「我會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失去盼望和信心,相信上帝當中必定有其安排和旨意;若心中只存有不幸、難過、絕望、苦難,我又怎樣能繼續扶助有需要的人?」梁梓敦最後寄語每位病童父母前路雖艱難,但無須怯於分享自己的感受,因為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支援,能夠給予他們力量繼續好好與孩子走下去。
計劃Facebook專頁:友晴同路 - 社區兒童紓緩照顧
Read

SEN Services
特殊教育需要兒童舞出新天 (Chinese only)
最緊要快樂
於2017年,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 — 賽馬會青年幹線單位主任(下稱「單位」)鄧如輝策劃了一個名為「舞動寶寶計劃」的舞蹈小組,目的是希望為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提供一個娛樂活動,讓他們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經常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訓練,生活頗為枯燥,沒有太多玩樂時間,也令親子之間的關係繃緊起來,所以我們希望製造機會讓他們輕鬆一下。」為何會以舞蹈作為服務介入手法 ?鄧如輝解釋全因舞蹈有抒發情緒的作用:「身體做出的動作,其實會影響其心情,舉例說你經常做出笑這個表情,心境不知不覺間也會開懷起來。」
一個小小的10人舞蹈小組,由專業導師帶領,關顧到學童的特質,舞蹈會以日常生活為主題,例如:刷牙、追巴士等,令學童容易掌握。課堂不追求技巧,更不講求動作漂亮與否,學童隨著音樂,擺動身體,做出生動又有趣的舞步,令他們每堂也感到開心盡興。
意外的發現
在活動舉行期間,鄧如輝發現舞蹈小組在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身上發揮了神奇功效。「在很多人眼中,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恍如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孩子,他們不擅長以語言表達情緒、不擅長跟從指令、與外界關係疏離……舞蹈教育(Dance Education)讓兒童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啟發多元智慧,從而改善他們的問題。」鄧如輝笑著說。
首先,她發現學童學習舞蹈後,在自我控制和協調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好像有一位學童經常在課堂上失控地尖叫;在學習舞蹈後,他尖叫的情況有所改善,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身體的協調力十分弱,舞蹈小組包含肌肉控制訓練,如倒立、彈跳、伸展等,改善了他們腦部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她解釋。
鄧如輝也發現舞蹈可以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能力感及自信。「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身體部分肌肉發展較遲緩,所以不夠強壯。我們事前也沒想到,但在課堂中發現這一點反過來變成他們的優勢,柔軟的筋骨助他們輕而易舉做出某些芭蕾舞動作,例如將腳踝放到頭頂,這有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覺得自己不是每一點也比人弱。」
此外,透過舞蹈,舞蹈組的學童跟從指令的能力也提升不少。「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合作』、『空間』,單單透過言語,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比較難以掌握。但在班上重覆練習舞步的走位、與其他兒童配合動作時,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會不知不覺掌握這些概念,之後家長下達與這些概念有關的指令時,他們會較容易跟從。」
「媽媽…」
鄧如輝回想起有一個故事令她十分感動。有一個舞蹈組的學童媽媽有一天向她道謝,表示她打從兒子懂得說話之後,一直很少聽到兒子叫「媽媽」,因為兒子在日常生活都不受控,亦不會聽她的指令,兩人關係感覺陌生。但兒子參加舞蹈組後,多方面情況都有改善,大家多了溝通,對兒子叫「媽媽」的聲音再也不陌生。
由於舞蹈堂取得多項成果,所以單位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將活動擴展成「賽馬會『星動歷情』計劃」。計劃為期兩年,由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間分兩個階段開展,將有系統地訓練小一至小四的學童的自我覺察、社交、與環境連繫等能力。參與計劃的小學共有8間,同時,單位成立了兩隊社區隊伍,供學校以外的學童參加。除了原有的服務外,新計劃將加強家長情緒支援及教育、家長減壓工作坊等其他方面的服務。
Read

Elderly Services
【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視覺藝術義務導師培訓課程 藝術化春風 創藝潤心田 (Chinese only)
雨虹畫得一手濃淡有緻的寫意牡丹,多變的色彩中散發出牡丹的優雅恬靜,正如她本人一樣才華內斂卻平易近人,相處久了,漸漸會發現到她人生背後的豐富多姿。
張雨虹幾年前參加了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下稱中心)的視覺藝術義務導師培訓課程後,投身義務藝術工作,在中心開辦畫班,在大型展覽中示範寫畫,也參與中心的「筆劃創藝坊」,將畫作製成商品,以推廣長者藝術。
「我們兒時家境困難,靠父親畫畫撐起一頭家,但父親是一位無名畫師,所有畫都是以老闆的名義展示人前。」談起父親,愛畫的她似乎體會到父親作為畫師的失落。所以,每當她在自己畫作中拓上自己的名字,都感到一份幸福,也彌補父親的一點點遺憾。
「父親給我起雨虹這個名字,希望我一生,能看見雨後有彩虹。」人生的確會風雨驟來,一場新冠肺炎,社會彌漫焦慮及惶恐,雨虹與其他創藝師以畫藝創作了「抗疫十式」及「窩心十句」兩個系列的whatsticker,盼望社區人士能彼此鼓勵,互相打氣,在疫情下祝福社區。透過計劃的培訓及服務體驗,現今的雨虹,積極參與義務工作,正如雨後彩虹一樣,以畫作祝福身邊的人。
視覺藝術義務導師培訓課程栽培了不少有興趣書畫藝術的長者,強化他們的教學及義務精神,在社區推動視覺藝術,吳淑賢也是其中之一。
「半生勞碌,退休後,很想發展一項可以投身的興趣,多謝朋友介紹下,連續參加了三年視藝課程,在大師的指導下,扎下更好的根基。更重要是培養到一份義務教學精神,讓更多人,特別是長者,可以體會到書畫藝術的樂趣。」
吳淑賢自完成課程後,一直在中心開辦山水畫班,指導長者由淺入深,掌握基本技巧。由於大部份長者,從未接觸過提筆寫畫,所以他們起初都是戰戰競競,不敢下筆。「我會鼓勵長者,寫畫是一種享受,不用比較,不用太介意好與不好,對與錯,能放心去畫,享受其中便是對自己好了。」對於技巧,淑賢更著重長者享受寫畫的過程。
「曾有一位八十歲的長者敖婆婆,表示她在其他地方學畫畫,從來未試過畫到完整一幅畫,因為老師常常指出她的錯處,令她不敢下筆。」淑賢很雀躍地分享「當她在課堂上完成一幅完整作品,長者開心到不得了,我也十分感動,因為這位長者其實有一點點天份,見到她終於可以放心享受寫畫,我也為她高興。」更難得的,敖婆婆將這幅第一次成功完成的畫作送給兒子,兒子放在辦公室卻深得其外藉上司欣賞,兒子將畫作轉送給上司帶回老家,令長者的畫作可以「蜚聲國際」,長者當然開心不已,從此這位長者不再患得患失,享受寫畫帶給她的滿足感。
淑賢雖然在國畫界已有長足的發展,但至今她仍然在中心舉辦義務畫班,「這是我成長及獲得栽培的地方,我在此也結識到一班亦師亦友的同道人,我覺得我應該回饋中心及老師對我的栽培,延續這計劃的精神。」
視覺藝術義務導師培訓課程在黃大仙區已有15年歷史,培訓了超過500名義務導師,成為社區書畫藝術的龐大力量,為檢視本計劃的成效而訂定未來發展,中心委託香港城市大學崔永康教授研究團隊評估計劃成效。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期間,研究計劃招募了47名學員作為介入组及71名一般會員作為對照組。結果顯示計劃提升了學員學習藝術之動力,教授藝術的效能,及其參與義工服務的投入程度和內在動力。
盼望透過是次研究,能為此計劃確立更鞏固的學術基礎,加上各位受訓導師及社區支持下,能將長者藝術及義工服務精神,更深更廣地進入社群,以藝術祝福社區。
Read

SEN Services
【「愛家庭」賽馬會成長中心】孩子仍未懂說話? 言語治療師不止教語言 (Chinese only)
由行為 到言語
記得有一位3歲孩子明明(化名),初來評估時,因口肌協調能力很弱只能說一個單音,常以哭鬧表達情緒,稍不合意,便將桌上的治療工具全都掃在地上。在治療的初期,我與明明互相進行「底線測試」,同時慢慢從「了解」到建立治療關係。基於明明口肌的高敏反應,利用口肌工具同步配合音樂,提昇明明發出不同聲音的能力。同時利用明明最喜愛的車作媒介,以便和他建立關係,讓他投入治療課。當明明掌握運用所有車相關的詞彙和句式後,我便引入其他玩具,甚至圖卡與他進行訓練。經過幾節的訓練,能取雙方可接受的治療模式,他能在我設定的界線內學習,其行為問題也隨之而減少,多利用語言溝通,並建立表達的信心。
由單音 到句子
經過約三個月的治療,明明能模仿和自發發出的聲音開始多元化,認知能力和溝通動機也有所提升。我先引導明明日常生活中會高頻率使用的單字作表達例如:「要」、「我」、「媽媽」、「抱」,漸漸明明牙牙學語,開始能簡單作回應。
經過約兩年的治療,改善口肌協調和整體發音能力後,加上明明的自然發展,他能從單字擴展以不同的句子,甚至加上連接詞作表達。
由語言 到社交
由於明明是家中的「小霸王」,在家人百般遷就下,大大影響他與人的社交。記得有一次,我和明明做了一個約定,若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在下課時他會獲得一條蝦條作獎勵。以明明的理解能力,他是絕對能明白這個約定。可是明明在課堂上表現不合作並未能完成任務。在完堂時,我只給了他半條蝦條。當時明明立即哭了出來,並將蝦條弄碎扔在地上。一星期後,在上課前我再跟明明說好我的期望,課堂上也不斷給予提醒,最後課堂順利完成,明明亦學懂了要做好才能得到獎勵。
我也明白「皆大歡喜」的選擇可讓明明笑著走,媽媽也不用在外面安撫他的情緒。但這樣便會大大錯失了讓明明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機會,而且這也是讓明明學習如何調控情緒。幸而媽媽明白及配合我的處理手法,也會教導明明更合適表達意願和情緒的方式。
始於課室,續在家庭
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覺得孩子上治療課時,合作程度,甚至學習效果也比在家中好得多。但是,再成功的治療課也不能取代家庭對孩子的教養。作為治療師,我希望能與父母一起找尋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而我深信照顧者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治療師。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歡迎父母觀課,積極參與課堂,將治療室內的學習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亦會按孩子的能力,每堂給予合適的家居訓練及跟進目標。治療課並不是將孩子要學習的知識全都教授一次,而是希望孩子透過在課堂的學習經驗,能將所學的應用在日常上,提昇整體學習效率。
讓我們一起協助孩子成長,作孩子的最強後盾。「愛‧家庭」賽馬會成長中心重視孩子的成長,是一所為學前至中學懷疑或已確診為特殊學習需要之學童、其家長及社區人士提供多元化的訓練中心。中心的跨專業團隊致力按孩子的獨特性而度身設計治療目標,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孩子把握訓練黃金期,讓他們得以快樂、正面及健康成長。最新的暑期訓練上載於網站http://welove.skhwc.org.hk及中心面書專頁,歡迎瀏覽。盼望中心能照顧孩子的個別需要,讓家長和孩子能在一個舒適,自在和安全的環境中參與訓練。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