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福利協會與中青院社工系簽訂五年合作協議
對外諮詢及培訓
福利協會「龍情之旅」訪京 與中青院締結戰略夥伴
作為香港規模最大的社會服務機構之一,福利協會擁有龐大的服務網絡和豐富的實務經驗,而中青院則是國家青年工作教育和優秀骨幹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基於多年的共同願景和互信,雙方將攜手在社會工作教學、研究、實務發展和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為國家的社會工作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訪京交流探索新機遇 今年1月中旬,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率領25名來自香港、澳門和廣州的管理層及專業同工前往北京,開展了闊別10年的「龍情之旅」,深化與中青院的合作,並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交流團拜訪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及中央社會工作部,分享香港和澳門的特色服務,包括時間銀行、職志輔導、青少年精神健康、過渡性房屋、安老院舍外展跨專業協作、以及澳門的網癮處理等,並深入了解到國家在社會工作的宏觀政策和飛速發展。此外,交流團還參觀了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和首厚大家兩間養老院舍,前者是由市政府投資興建,集醫療、康復、頤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老年福利事業單位;後者則是保險公司開辦的高端養老機構,提供餐飲、娛樂、醫療、照護、康復等全方位養老服務,令同工大開眼界。   雙方正式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此行最重要的成果,是福利協會與中青院正式簽署了《戰略性合作協議》。在福利協會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和中青院多名領導(包括黨委書記張傳慧、副校長廉思及社工系副主任馬玉娜)的見證下,雙方(總幹事劉冼靜儀及社工系主任侯欣)簽訂協議,確認未來五年的合作方向,包括繼續合辦「北斗之旅」,並推行一系列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合作項目,其中涵蓋「一帶一路」合作國家的社會工作教育和實務,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 行程的最後一晚,同工亦有機會與歷屆「北斗之旅」學員聚首一堂,大家多年沒見,當下互相分享工作中的點滴和挑戰,延續彼此的情誼,場面溫馨感人。在快要離京回港時,同工衷心感謝中青院眾多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招待,期盼下次的「龍情之旅」。
詳細內容
討論會氣氛熾熱,參加者各抒對生死的看法
安老服務
【聖公會護養院】長者生死教育計劃「活出生命」與院友反思生命
「院友雖然年長,但他們比大家想像的開放,他們會與其他院友及院舍同工談及自己屬意的殯葬安排,看到身邊人離開會感到婉惜、不安,會好奇死後世界是怎樣,也會想確立一個積極的生命觀,令自己在生命晚期過得更充實和有意義。」聖公會護養院(下稱「護養院」)社工部經理李國偉表示,正正是觀察到長者的靈性需求,促使護養院、聖公會聖十架堂及聖公會聖本德中學攜手舉辦「『活出生命』屬靈培育計劃」。計劃由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教育及培育發展基金資助,旨在為院友進行生死教育,希望能令院友反思生命的意義,以更正面態度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多元活動了解生死 「活出生命」計劃包括不同活動,既有牧師舉行講座,分享生命及死亡的意義,也會播放宗教或生命教育的電影,讓參加者從別人的生命故事中得到啟發。「因應院友的體力、集中力等,我們播放的電影的時間不會太長,一般為半小時左右,但內容卻發人深思。記得有一套是關於一個吸毒者發奮,最終成為牧師的故事,主角如何從新振作、發現生命良善的一面等,都引發我們的思想及討論。」李國偉表示。   他特別感謝教區在計劃中提供了寶貴的幫忙,認為牧師引領參加者深入思考生死課題,又在長者外出活動方面提供協助。「計劃會安排院友到大自然及教堂參觀,我們相信置身大自然及宗教場所之中,可為人帶來更多靈性上的啟發,助他們思考生死議題。」   此外,計劃也安排了學生義工探訪長者,也會邀請院友家屬、義工一併參加討論會,與長者討論生死話題,透過多元化的方式展現生命的不同意義及向度。   互相交流更為重要 談到整個計劃最具挑戰的部分,李國偉認為在於如何營造一個環境,讓長者們在參加活動後,能夠就生死課題發表意見,深入討論。「很多長者都不太願意面對一群人,談論自己的事情及感受。而生命的意義、死亡觀等等,都是一些沉重又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的話題。」李國偉解釋引導長者討論時面對的挑戰:「其次,不少長者的說話能力也出現問題,我們輕輕鬆鬆數秒鐘能夠說完的事,老友記可能要花上半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很吃力的才能說出來。」   如何處理這些挑戰?李國偉坦言方法很簡單,首先是給予院友足夠的耐性,讓他們能夠慢慢說出心中所想,不會感到壓力或其他負面感受。「此外,是切切實實讓院友明白討論的過程,並不是要找出對與錯,而是要互相交流,擴闊思維,豐富及反思自己的立場和看法。」   他最記得有一次在討論生命的價值及長短時,討論氣氛特別熾熱。「很多長者認為假如自己身患重病而繼續生存,只會成為親友的負累,寧願在活得有尊嚴時安詳地離開人世;相反,親友家屬基於不捨、孝心等,是不認同長者的看法。大家各陳己見,最終也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經過討論後,對眼前人的看法、生命的內涵多一層認識。」   以生命影響生命 很多人或許會好奇,到底生死教育是否真的能夠達成轉化生命的目標?答案是肯定的。李國偉表示護養院其中一名男院友,由於患上糖尿病需要截去雙腿,加上入住護養院前,在居住私院期間碰到很多不快的事情,所以對生命充滿怨憤。   「這位男院友對自己人生十分不滿,而家人與他的關係也很疏離,很少前來探望,也令他對身邊的院友及同工十分冷漠。」李國偉進一步形容:「例如大家與他打招呼,他會不瞅不睬,甚至會故意出言不遜,但最難過是他有糖尿病,有時卻會『鬥氣』不吃院舍的食物,寧願吃無益的零食。」   不過,正是這位大家眼中難以相處的男院友,在看完一套生命電影時,卻被主角積極及正向的生命態度,感動得淚流滿面,並在之後的討論會上一口氣說完自己的過去及感受,令大家大感意外。「聽完他的故事,大家好像才真正認識他。或許這位男院友紓發了心中的鬱結,得到大家的關懷、鼓勵及支持,他之後與其他人相處時,態度軟化了不少,整個人也變得有光采及開心起來,更與不少院友建立了友誼。」   李國偉認為這個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正正是整個計劃最有價值及令他最感動的地方。「不但院友,參與探訪的義工學生的生命也從中轉化,學習到關懷及了解長者的需要。計劃完成後,學生仍定期到院舍慰問長者,這份長幼共融的感情也展現了生命良善的一面呢。」
繼續閱讀
護養院團隊將「靜思室」化身為婚宴場地,讓黃婆婆也可一同見證孫女出嫁的喜悅。
安老服務
【聖公會護養院】再也不是夢 — 婚禮
無遺憾的婚禮 年逾八旬的黃婆婆患有中度認知障礙,與家人關係融洽,心願是多與至親共聚天倫之樂。孫女出嫁,本來可為這一家人再添上美好回憶。可惜,由於婆婆曾經中風,身體十分虛弱,根本無法離開院舍出席婚宴,結果這樁美事反令婆婆一家不知所措,家人於是向護養院的社工羅家琪姑娘求助。   「家人深知婆婆無法參加整個婚禮,所以希望在護養院進行部分儀式,向婆婆敬茶,以另一方式令婆婆也能參與、見證及同享這些快樂。」羅家琪姑娘憶述。   「對此,院舍上下二話不說支持,因為婆婆全家最希望見到一家人齊齊整整,所以同工也盡力幫忙,不想令婆婆有任何遺憾。」   分享幸福和快樂 為了令黃婆婆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回憶,本來只是提供地方舉行儀式,羅姑娘及其他同工決定做多一點,即使工作再忙,也抽空悉心佈置院內的「靜思室」。「整個過程大家也樂在其中,覺得充滿意義。我們在牆上掛滿紙飾、揮春及掛飾。這些裝飾紅彤彤、寫有不同祝福句子,令房間充滿嫁喜的歡欣感覺。」羅姑娘說。   婚禮當日,身穿傳統中式禮服的一對新人甫進「靜思室」,看到美輪美奐的環境,臉上立即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敬茶儀式簡單而莊重,坐在輪椅的黃婆婆輪流接過新人奉上的茶,輕呷一口,立即笑得「見牙唔見眼」,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然後,一對新人以行動代替言語向婆婆表達親情,「左右夾攻」親吻她的臉頰,逗得婆婆及現場的家屬、同工哈哈大笑。看到這一幕畫面,不少人更感動得掉下淚水。   「事後婆婆的家人十分感激同工的安排,一對新人更盛讚我們的佈置專業,令他們十分驚喜。其實,能夠幫助黃婆婆完成心願,為婆婆及她的家人締造美好回憶,同工也能分享到箇中的幸福和快樂。」羅姑娘笑說。   無憾 除了黃婆婆之外,羅姑娘表示過往護養院也曾經按個別特殊情況,為老友記圓夢,令他們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上,得到更多快樂的回憶。「曾經有一位婆婆,醫生說她只得半年壽命,她的心願是希望舉行一個小型的生日會,與親人、朋友再次聚首一堂,為此我們也盡力安排,總算令婆婆不會帶着遺憾離開。」
繼續閱讀
李婆婆染髮扮靚後與年花合照
安老服務
【聖公會護養院】再也不是夢 — 白髮婆婆
「不再漂亮了…」 聖公會護養院(下稱「護養院」)的李婆婆(化名)年逾六旬,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症、高血壓、慢性心臟病,身體機能轉弱前,生活自由自在、多姿多采,旅行、看戲、聽演唱,她樣樣喜歡,但最開心還是自己染髮扮靚。可惜的是,李婆婆中風後,雙腳變得行動不便,起居和出入也需要別人協助的她,沒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一天,護養院的同工看見李婆婆輕拂頭髮,鏡中的她略顯悶悶不樂,更喃喃自語: 「不再漂亮了……」。細心觀察下,始發現原來婆婆因為頭上白髮,令自己顯得蒼老而感失落,但她又無法再自己染髮。   負責照顧婆婆的社工羅家琪姑娘見狀,希望為婆婆解決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她特意上網做點資料搜集,例如看看哪個品牌的染髮劑較好,不會引致皮膚敏感;或是染髮手勢有沒有竅門,不會弄痛頭皮等等。   在院舍生活的長者,除了需要照顧及醫療等專業服務外,家人的愛及關懷也非常重要。於是,在萬事俱備之際,羅姑娘特意找來了一個人為婆婆染髮扮靚,令這個小任務更有意義、婆婆更加驚喜和快樂。   以行動去愛 李婆婆有一個感情深厚的弟弟,每星期也會找三至四天時間前來護養院探望姐姐。「弟弟可以說是婆婆的主要照顧者,由於家庭關係,弟弟自小在家中便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他要照顧母親,又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打點,居住的地方離院舍也甚遠,但依然風雨不改前來探望姐姐。她們這份姐弟情,真的令同工們感動。」羅姑娘說。   羅姑娘邀請了他為婆婆染髮。在染髮時,弟弟小心翼翼地為李婆婆梳頭,將絲絲白髮染成栗色,過程中二人沒有太多言語的交流,但婆婆的臉上一直掛着笑容。「顏色太深了,看上去真像假髮呢﹗」完成後李婆婆被問到頭髮染得怎樣,雖然嘴巴這樣回應,但她燦爛的笑容卻把她出賣了。   以另一方式圓夢 不是每個長者也可以像李婆婆一樣,能夠簡單直接完成心願,遇上現實阻礙時,同工會動動腦筋,盡力嘗試用其他方法或者另一方式替長者圓夢。   「曾經有一位出入需要坐輪椅、身體能力較弱的婆婆,她本身是水上人,舊居位於坑口的棚屋。婆婆一直希望回舊居走走,但為了婆婆的安全及健康,真的無法安排她離院,所以同工利用視像通訊軟件,帶她『親身』回家,看看家中的傢俬、看看從前種下的果樹茁壯成長,這樣已經令她心滿意足了。」羅姑娘說。   入住護養院的老友記,大多數會在院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他們或多或少有心願希望完成。「令老友記達成心願,有尊嚴、快樂及不帶遺憾地生活,是同工們使命, 亦是大家工作的最大動力。」羅姑娘肯定地說。
繼續閱讀
會員「打卡」拍照留念
復康服務
提升生活質素及歸屬感 康恩園為會員設計「動感天地」
小改動帶來的好處 「動感天地」位於康恩園院舍大樓一樓的開放空間,該位置前身是用來展覽會員的藝術及陶瓷作品,適逢院舍希望重新構思如何利用這個地方,所以同工決定為它進行大變身。「同工留意到會員閒時喜歡到院舍樓下的公園聚集、休息,而我們也知道色彩以及開揚的環境,對會員的情緒有不少好處,所以設計時決定在這方面多花心思。」康恩園服務總監袁玉珍姑娘表示。   為此,袁姑娘及其他同工特別找來不少活潑、有趣的擺設及裝置,包括以四季為主題的花草樹木、星體、兔子造型的擺設等,將它們擺放在一起時,整個空間頓時煥然一新,充滿活力及空間感。同時,為了充份運用空間,同工請來資訊科技部幫忙安裝影音及投影設備,以便同工及會員在此舉行各類型活動。   袁姑娘不諱言設計「動感天地」絕非甚麼「大工程」,由購買物資、佈置再到正式使用,整個過程只需三至四個月時間,但對會員的院舍生活卻帶來不少轉變及好處,而這主要可以在會員的生活質素及歸屬感兩點上看到。   提升生活質素及歸屬感 「為了令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過去院舍曾舉辦不同活動,例如電影欣賞會,但受場地所限,會員只能圍坐在活動室的電視機前,感覺甚為焗促;有了『動感天地』,電影會就能移師這裡舉行,會員可以坐着、躺着在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大畫面前欣賞電影,整個感覺也舒服悠閒、輕鬆得多。」袁姑娘表示。   她續指會員生活質素的提升,還可體現在訓練活動上:「社工及宿舍導師會安排會員到『動感天地』,透過活動加強會員的手眼協調、手肌鍛鍊等不同能力。『動感天地』提供不少空間,有了它,治療師在訓練方式上會更具彈性,例如可以用switch邊打機邊教導會員,這種方法令本來單調、重覆的訓練更有趣味,同時大大增加會員進行訓練時的主動性。」   除了提升生活質素外,袁姑娘留意到「動感天地」出現後,會員對院舍的歸屬感增加了不少。「即使沒有活動舉行,很多會員閒時也會到『動感天地』聊聊天、休息、『打卡』拍照留念,大概是這裡的輕鬆氣氛,可令會員的情緒放鬆,身心更加健康,吸引他們經常到這裡呢﹗」   展望未來,康恩園的同工將繼續為「動感天地」加上新的擺設及設施,例如為一些對電競興趣較少的會員添置其他大型遊戲設備,讓不同喜好的會員也能在「動感天地」享受到喜悅。
繼續閱讀
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翻新後舉行啟動禮
復康服務
福利協會湖景展能中心及宿舍新設計及設施 貼心關顧會員需要
香港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以下簡稱「中心」)去年九月就完成了翻新裝修工程,正如中心​主任黃子達所形容:「這是機構及管理層送給中心會員及同工的大禮物,大家對新中心都感覺煥然一新,十分開心,有時想起仍然難以置信。」   因應「老齡化」裝修增設施 達sir在中心任職近20年,對於中心設施及會員不斷轉變的需要,可謂瞭如指掌。他指出,為了照顧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的需要,中心翻新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增一系列無障礙設施,包括洗手間、走廊通道、視像火警燈等。   「會員之中,部分需要坐輪椅,過去中心沒有無障礙設施,不要說出入,連去洗手間有時也頗不便,新中心更貼心照顧會員需要。此外,有些會員的聽覺有問題,聽不到火警鐘聲,視像火警鐘遇上危險時,會同時亮起紅色警號燈,這樣更能保障會員的安全。」達sir解釋。   中心目前有50名會員居住在宿舍,當中以一位83歲的婆婆最年長,七成會員年齡在四十歲或以上。針對會員年紀漸長的情況,新中心也有特別安排。達sir表示:「不少會員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生病的次數會愈來愈多,所以大幅增加中心內醫院床位的房間至10間。這些床位的床頭設置了叫「叫人鐘」,即使會員在生病時因言語或行動不便而無法親自求助,只要他們按鐘,同工也能及時察覺協助。」   此外,新中心設3間特別用途室,分別供會員做運動、舉行藝術課堂及活動,以及進行治療活動,可因應會員的情感表達需要、上肢及感官訓練、肢體動作協調等舉行活動。以治療室為例,該室除設有滑梯、攀石牆外,還有中心由社會福利署「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撥款而購買的慢速跑步機。   「不少弱智及殘疾的會員,本身活動能力較差,在年老後可能連步行這種最基本的能力也未能繼續好好掌握,而且變得容易跌倒,慢速跑步機可訓練他們步行,而且跑步機的特殊裝置也能保護他們防止跌倒受傷。」達sir補充。   隨遇而安    平常心解決問題 新中心也特別關顧會員在心理及靈性方面的需要,例如新的運動室因為可使用的空間增多,同工因此可舉辦一些過去因空間有限而較難舉辦的活動,如跳舞、瑜伽等,令會員的生活更有趣味。專門藝術室也可供同工舉行更多這方面的課程,達sir表示:「會員也有情感方面的表達需要,他們未必太擅於以言語表達,而透過更多的藝術治療及藝術課堂,會員就有更多機會表達及釋放內心的感受。會員的作品也可在新中心的走廊通道及壁報展示,提升會員的歸屬感,同時令中心更加美觀。」   由申請、審批、動工到落成,中心的工程前後足足用了十年時間,達sir不諱言自己及其他同事在整個翻新工程中,經歷了期待、失望、緊張等,到底大家是如何度過這個漫長的過程?   「同工有時難免感到沮喪,但大家都明白為確保機構每分經費用得其所,以及確保新中心的設施、圖則等符合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院舍牌照的規定,所以每一個步驟、決定也要反覆思量,從長計議。時間或許是長了一點,出來成果卻實在好,同工及會員也感受到,他們在新中心的心情特別開朗。」   事實上,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對於霎時轉變往往難以適應,中心進行工程時,影響到會員的作息、吃飯、活動時間等,安撫會員的情緒,成為一大挑戰。「我們會盡量避開工程帶來的影響,同時為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例如與他們到屯門市鎮公園進行活動。此外,在工程期間曾遇上爆水管、火災等挑戰,我們都會以平常心沉著地解決問題。」達sir感恩地說。   而為慶祝裝修工程完成,中心在今年一月特別舉行啟動禮,讓會員、同工及出席嘉賓一同分享這個喜悅呢﹗
繼續閱讀
「腦動樂」計劃啟動禮
安老服務
福利協會「安老院舍外展服務」一周年 「堂校社服」義工合作 關顧長者社交心靈需要
計劃轉眼已營運一周年,想知道同工們如何善用福利協會在地區內的資源,達到「堂、校、社服」的合作,從而為院舍的長者提供更多關懷和慰問,且聽計劃兩位督導主任羅雁璍及姚偉倫親身說法。   度身設計義工服務 九龍中包括油尖旺、九龍城等區域,當中有115間符合計劃受惠資格的院舍,其中113間已接受過福利協會提供的服務,以院友計更多達4,200人。至於九龍東則有62間相關院舍,59間已接受福利協會服務,逾3,200院友曾接受服務。單看以上數字,已感受到同工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及心機。   「院友除了需要治療師的專業照顧外,同時有社交心靈上的需要,希望有人關心、探訪、陪伴外出等。」羅雁璍主任進一步解釋:「社工及義工在這一點正好提供支援。事實上,很多院舍因為人手、經費不足,或者欠缺設施、場地、經驗,所以較難兼顧長者的心靈需要,故此當我們聯同教堂、學校、中心或其他地區伙伴作義工探訪時,這些院舍都十分歡迎。而長者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推動我們策劃更多元化及創新的活動。」   羅主任又指,義工活動性質會因應院舍長者的需要而安排,所以既有關懷探訪、康樂表演,又會帶領老友記到戶外,例如:到酒樓飲茶、出席教會活動、看消防話劇等,重點都是增加長者與社區的連結,豐富他們的社交生活。「過去,我們曾與聖約翰座堂、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拔萃男書院等合作。以去年與男拔合作為例,逾百位學生參加培訓,在聆聽治療師分享院友的需要後,再親身到院舍探訪,不但做到長幼共融,同時令學生同理心增加,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辦「腦動樂 」 姚偉倫主任則表示,九龍東隊其中一項具特色的義工服務計劃,就是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作,於去年9月展開的「 腦動樂—私院義工參與計劃」。「這個計劃以”Train the Trainer”模式推展服務。我們留意到社區內實在有很豐富的義工資源,義工只要得到適切的培訓,就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一齊關心老友記。」   在「腦動樂」計劃中,教友義工在完成由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的培訓和實習後,到觀塘、黃大仙及西貢區的私營安老院舍做義工,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院友,提供認知訓練小組活動,以維持或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提升其生活質素。   此外,姚主任指他們也與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合作,針對院舍生活較為單調或者院友無法外出的情況,安排長者義工到院內表演口風琴、魔術、粵曲、聖經故事話劇等。「同工明白這些付出的重要性,它們雖然只是很小的付出,但能夠勾起老友記的快樂回憶,再辛苦也是值得。」姚主任說。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