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WhatsApp Image 2025-04-01 at 10.37.43 AM
Hospice Care Services
有一種悲傷(Chinese Only)
Sandy深知喪禮不僅是一個告別的儀式,更是讓喪親者表達悲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讓親友懷念逝者、表達關懷、互相支持的關鍵場合。Sandy希望藉着儀式,讓這對悲痛的父母向正正好好道別,便軟語鼓勵他們:「你哋仲有好多嘢可以喺喪禮為正正去做。」這句話讓Sam和Amy重新找到一絲力量,決心為正正籌辦一場有意義的告別儀式。   在Sandy的協助下,並得到聖安德烈堂的允許,安寧服務的幾個義工在聖堂作了「溫馨」的喪禮佈置。喪禮當天,來賓穿過彩虹氣球拱門進入聖堂,迎接他們的是滿堂鮮花,而中間通道兩旁則以正正最喜愛的「反斗車王」氣球作裝飾,營造出充滿童趣與愛的空間。一家人更選擇在聖堂一併預祝正正的三歲生日—這個他無法親自迎接的日子。喪禮既是告別,也是慶祝;既是結束,也是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   失去孩子的傷痛不僅影響父母,也波及整個家庭。Sandy長期為正正的家庭提供情緒輔導,幫助父母面對失去幼子的痛苦,還通過遊戲治療協助正正的哥哥表達內心的感受。   在正正離世時,Sandy為他留下了珍貴的手印,製成鎖匙扣;更將正正、父母和哥哥的手印結合成一家四口的手印畫。簡單的紀念品,卻承載着無盡的思念。Sam和Amy一直不敢面對,直到最近才有勇氣取回這些珍貴的記憶。Sam希望把鎖匙扣掛在車上,時刻感受兒子的陪伴。他們也決定展出手印畫,讓正正短暫卻璀璨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人世間的悲傷有許多種,而失去孩子或許是最難以承受的一種。有人曾提及,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卻沒有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失去孩子的父母。這不僅是語言的缺失,更反映了這種悲痛之深,難以言喻。   「友晴同路」社區支援服務旨在為患危重病症或醫療情況複雜的兒童及青少年、以至其家庭成員提供身、心、社、靈的關顧,讓他們在面對疾病以至喪親的過程中,都能得到適切的照顧與援助。   團隊將舉行「當下的禮物」生命故事展,展出包括正正一家的手印畫,及其他家庭的各種形態的「禮物」,帶領參觀者認識病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與挑戰,同時感受生命即使在重重限制中,仍能蘊藏無限可能。   當下即禮物。誠邀各位前來參觀展覽,感受生命在起伏間綻放的燦爛光彩。 「當下的禮物」生命故事展 日期:4月4至13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6:00 地點:九龍美孚青山道800號 饒宗頤文化館展覽廳1(F座下層) 內容:生命故事展品、繪本花藝親子工作坊、電影分享會等
Details
-All Years-
-All Year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All Categories-
-All Categories-
Others
Volunteer Services
Childcare Services
Child & Youth Services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Elderly Services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SEN Services
Medical & Wellness Services
Hospice Care Services
Transitional Housing Projects
Social Enterprises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undation and supportive projects
Services in GBA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輔導服務】裁員潮下的關懷與支援 (Chinese only)
新婚‧失業  如何溝通與體諒 約翰(化名)與瑪麗(化名)是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婦,三十多歲,他們二人一直在航空業工作,約翰是機師,瑪麗是地勤。在疫情下,二人先經歷多個月的停薪留職,可惜到最後,也逃不過被裁的結果。   由於婚後,一直承受停薪留職及被裁的經濟及心理壓力,加上新婚適應的問題,兩人的衝突不斷增加,彼此越來越多不滿及埋怨。雖然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二人仍渴望改善彼此的關係,因此他們到了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求助。   在社工協助下,他們真誠地溝通,了解彼此想法及對將來的計劃。約翰,曾經是眾人敬仰的飛機師,現在正努力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接納現時的情況及必須作出轉變。故此他努力進修,希望轉型成為資訊科技的人員。而瑪麗亦嘗試接受現時的生活與她婚前期望有很大的落差,學習理解及欣賞約翰的付出及努力,對他予以支持及鼓勵。透過輔導,他們學會明白、接納、體諒及欣賞,並繼續努力經營他們的事業及家庭。   失業‧患病  如何醫治與成長 何先生(化名)是一名專業人士,四十多歲,由於任職的公司受疫情影響,將業務轉移往內地,裁減香港員工,何先生因此而失業。被裁後何先生一直期望尋找到原本的高薪厚職,故此只斷續做過一些散工,然而因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屢次嘗試失敗而感挫折,他開始以酗酒來逃避問題,並患上抑鬱症。何太一直關心丈夫,曾陪伴他到私家精神科求診,亦鼓勵他參加戒酒計劃,可惜未能成功。看著丈夫意志消沉,何太十分擔心。今年9月,何先生經醫生診斷,發現患上肝硬化。 其實自從丈夫失業、酗酒、患上抑鬱症,何太已飽受壓力,現在何先生還被診斷患上肝硬化,何太感到崩潰及絕望,透過心意行動的協助,何太願意為何先生安排合適輔導及治療,她同時亦願意接受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的輔導服務,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何太明白自己要繼續支持丈夫,必須先好好照顧自己。而她也深信丈夫需要透過輔導,才能走出幽谷,積極面對治療。   適時輔導與支援  助家庭渡困境 「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持續,疫情第四波更是來勢淘淘,疫情不單威脅市民的健康,更對社會民生、經濟及各行各業造成影響。不同行業出現開工不足及裁員的情況,而旅遊、航空業的裁員,更是歷來最大規模。裁員潮不單令無數家庭面對經濟困境,更對個人心理康健、人際關係及心靈造成極大的困擾及壓力。心意行動呼籲弟兄姊妹關心自己及身邊受情影響的人士,讓他們重拾內在的和諧平安。   以上兩個個案均透過輔導,幫助個人及家庭渡過難關。如需情緒支援或專業輔導,可致電福利協會的「情緒支援專線 3500 4430」或聯絡「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 2713 9174」。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已成立35年,為福利協會轄下自資服務單位,由臨床心理學家及心理輔導員提供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和臨床心理服務。聖公會教友可按入息收費,如有經濟困難,可透過心意行動申請資助。如有查詢,可致電心意行動專線8209 8122與負責社工陳宛儀聯絡。  
Read
迎東邨「社區園圃」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迎東邨「社區園圃」 為居民織出互助網絡 (Chinese only)
整個園圃都是笑聲 2018年中入伙的迎東邨與東涌市中心相隔一段距離,交通略為不便,區內設施也相對不足。「迎東邨的居民來自全港各區,這些長者、小家庭及新來港人士來到這裡,不少均感到人生路不熟。」蔡寶榮介紹居民狀況時指出:「由於失去原來的社交網絡,加上屋邨位置偏遠,居民難免感到孤獨。」   有見及此,中心一直致力協助居民適應及融入社區,提升他們的歸屬感,既提供不同的實用資訊、社區資源,又舉行不同的有趣活動。去年7月,蔡寶榮特別舉行園藝小組活動,開墾邨內停車場附近的荒地,希望讓對園藝有興趣的居民打發時間、學習種植,同時可以交朋結友,擴大生活圈子。   「園圃變成居民的社交平台後,每日除了見到負責當值的義工外,還可看到其他居民到園圃散步、聚腳聊天。大家都對這裡充滿歸屬感,照料農作物之外,還會美化園圃,添上魚缸、盆栽、小籬笆等不同擺設和裝飾。」蔡寶榮表示居民在園圃這個平台下,可認識到更多朋友。   蔡寶榮的說法沒有誇大,筆者訪問當日到訪園圃時,就見到街坊們在交流生活情報,例如哪個牌子的零食好吃?哪一款口罩質素好?連屋邨附近的私樓住戶也會在這裏閒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整個園圃充滿笑聲。   與他人分享收成的快樂 除此之外,園圃還提高了居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義工群姐憶述最初參與活動時,看見園圃十分荒蕪,到處都是砂石、垃圾和雜物,全靠大家頂着烈日,才成功把它們搬到垃圾站棄置。「雖然過程十分辛苦,眾人流得滿頭大汗,但可以清空地方種植東西,而且可以用得上大家的種植知識,這讓我們感到很有成功感。」   更加令人感動的是,每當園圃到了收成的日子,大家都會將辛勤多時所得的成果,與邨內其他居民分享。   「迎東邨有不少獨老、雙老和單親的家庭,我們會特別到他們的家中,送上新鮮收割的蔬果,與他們分享這份快樂。」蔡寶榮坦言這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是讓這些家庭感受到大家的關心:「收到蔬果的家庭均眉開眼笑。有時候,我們更會直接在中心烹調,然後邀請邨內居民來品嚐,無論是清炒抑或白灼,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蔡寶榮認為,在義工和中心的齊心推動下,令迎東邨這個新社區,逐漸建立互助網絡,長遠發展下去,將吸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及義工事務,累積到更多社區資本。「就像社區園圃一樣,在大家的努力付出後,將繼續欣欣向榮,生長出更多新鮮的農作物。」蔡寶榮欣喜的說。   觀看影片:【社區情】迎東邨社區園圃 屬於街坊的實體社交平台
Read
「鳳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定時定候利用Zoom與一班會員談天說地
Elderly Services
【聖馬太長者鄰舍中心】「我和鳳姐有個約會」 疫情下定期關心會員 (Chinese only)
會員像家人一樣親密 在中心服務接近17年時間的鳳姐,為人樂觀、健談,充滿親和力的她,關心同工亦關顧每一位到訪中心的會員:「中心就像自己的家,是一個大家庭,看到會員、同工會感到開心,彼此關係像親人、老朋友一樣親密。」   正是這份感情,令鳳姐勇於接受中心的特別任務。「年初疫情爆發時,中心被迫暫停開放,足足有4至5個月時間見不到會員。」鳳姐憶述活動緣起的來龍去脈:「我既擔心他們在家中悶到發慌,又擔心他們不夠口罩甚至受到感染,所以當中心安排我在新活動中擔任『親善大使』時,就一口答應。」   感覺像「接機」 「我和鳳姐有個約會」是針對疫情期間,會員的社交生活受到限制,部分長者、特別是獨居長者因長時間留在家中不能外出,可能產生孤獨感,感到被外界遺棄、忽略,所以中心希望安排同工透過網上通訊程式關心會員,讓會員與外界保持接觸。   回想第一次在Zoom與會員見面時,鳳姐形容感覺像到機場「接機」般:「當時大家沒見面已一段時間,有種久別重逢的感覺,看見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出現在電腦屏幕上面,感覺像在接機大堂等候,終於等到親友出來那樣。」   鳳姐續稱:「大家最初用Zoom傾偈,難免有點緊張、生疏。但你一言我一語後,氣氛很快熱鬧起來,感覺像平日在中心閒話一樣。我們的話題也很多,由家庭問題、飲茶好去處,到那一款口罩的質量較好,也可嘻嘻哈哈說個不停。」     成為了解長者的橋樑  漸漸,期待下一次的「我和鳳姐有個約會」,成為中心會員在疫情期間的一個習慣。鳳姐形容活動讓自己充滿使命感,又指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其實不單止會員感到開心、被人關懷,他們也經常問候我,當我遇到煩惱時,也願意為我分憂解難。」   活動除了起到關心的作用,中心社工葉雅盈坦言「我和鳳姐有個約會」還有其他成果:「一些會員對相熟的朋友才願意透露心事,鳳姐如果發現某個會員有甚麼不妥,例如情緒出現困擾、擔心受到感染而不敢外出,就會向社工及時反映,我們就可以跟進相關會員情況,例如提供情緒輔導、進行上門探訪等。」   「可以說,鳳姐在中心與會員之間扮演了一道橋樑的角色,讓同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長者所需。」對於鳳姐的貢獻,葉雅盈十分感激。
Read
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團隊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 多元文化背景同工協助同鄉融入社區 (Chinese only)
3位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同工應邀受訪,他們不但會訴說自己的故事,還會分享對融入社區的看法,以及在工作上如何協助其他同鄉做到這一點。   一段奇妙旅程 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尼泊爾同工Marina在今年3月加入服務隊擔任助理程序幹事,但原來她曾在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工作,回首自己移民香港及到聖公會福利協會(下稱「福利協會」)工作的過程,她不加思索形容為「一段奇妙旅程。」    Marina自言8年前來港後,由於不諳廣東話,難以在本地銀行找到管理層工作:「過去的工作經驗全部不能再用上場,真的很沮喪。後來看到『聖約瑟』聘請項目主任就應徵,一待就是6年時間。」   Marina十分感謝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當時「張開雙臂」接納她:「中心上下都願意接納、包容、教導我這個新來者,又給予我機會。那時真的甚麼都不懂,既不是相關專業又不懂廣東話,回想起來,真是十分感激。」   Marina認為,如果社會有更多像福利協會的機構或公司,願意接納及用時間、資源栽培多元文化社群,無疑有助他們適應及融入社會。   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Marina還分享了她最有滿足感的工作經驗:「曾協助9位新來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學生,最初她們因適應問題而缺乏自信、又追不上學習。我鼓勵她們組隊跳舞,過程中她們變得更加積極,也獲得了友情、歸屬感,其中一人現在更到了美國留學呢。」   多行一步協助同鄉融入 來自印度的Kopal數年前隨丈夫到港,原本在印度最大汽車公司塔塔汽車(Tata Motors)擔任機械工程師的她,因為希望改進社會而決心加入社服機構,而在服務隊擔任助理程序幹事正好是她的第一份相關工作。   談到最深刻的工作經驗,Kopal表示到沙田禾輋進行外展工作時,發現不少同鄉的教育水平不高,甚至沒有受過教育,這是語言問題之外,另一妨礙他們融入社會、使用主流福利服務的主因。「缺乏教育,令一些多元文化背景人士根本沒有主動向社服機構求助的概念。即使收到社工用烏都語、印地語、尼泊爾語印製的單張,他們也不懂得閱讀,我在想機構又如何介入呢?」Kopal關切地說。   為此,Kopal決定做多一點,除了以語音訊息發放服務隊的最新訊息、服務及活動資訊外,逢周三晚上7時30分及9時她還會與同工到禾輋邨內的公園「打躉」,希望與邨內多元文化社群建立好關係,也希望了解對方有甚麼地方需要協助。   「曾遇到一位同鄉,大家熟絡後對方才透露自己有抑鬱症,家庭也面對沉重經濟困難,於是我立即轉介社工跟進並進行家訪,及時幫助了她。」說到這次工作經歷,Kopal臉上充滿滿足感。   最緊要主動嘗試 巴基斯坦少年Khan Mubashir是受訪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來港5年、目前正修讀生物科學課程的他對答淡定,成熟表現與年齡毫不相稱。滿身正能量的Khan坦言應徵服務隊的兼職程序助理時,根本沒想過會受聘:「我沒有相關學位及經驗,又不懂廣東話,當初真的丁點信心也沒有。但既然我有心服務社區,何不嘗試一下?」   樂觀的他續指:「即使最後不成功,在申請及面試過程中,也累積到面試經驗,了解香港的職場環境。」幸而憑出色的表現及良好的社區人脈,Khan在面試中突圍而出,現時在中心主要負責應對查詢、管理社交平台、籌辦活動等。 Khan認為,雖然政府協助多元文化社群融入社區的支援仍有改善空間,不過他認為多元文化背景人士也應更加主動:「我除了會做兼職,也會做義工、到球場與本地人踢波,我相信只有在社區表現得更加投入、活躍,勇敢嘗試,大家才能更快在香港落地生根。」   這份敢於嘗試的精神,也體現在Khan選擇自己未來職志的時候:「這份兼職的確與我的學位不太相干。但我很喜歡在中心工作,喜歡看到不同背景的人,齊心協力共同完成目標。或者我會成為一個社工吧? 將來的事,誰說得準。」   感恩一班充滿使命感的同工 要協助多元文化社群融入社區,服務隊服務總監馬浩坤認為單靠舉辦活動等相對被動的做法,只會事倍功半。「語言關係,很多多元文化背景人士難以知道社區有甚麼機構可以求助、有甚麼活動可以參加,所以我們一定要主動落區,將資源帶進社區才能幫助到他們。」   馬浩坤又指服務隊落區時,發現了一個有趣之處。「原來要取得多元文化社群的信任,建立關係,往往是靠同事而不是機構的服務或活動本身,所以多元文化背景同工扮演了重要角色,同聲同氣下,會令服務對象更願意說出困難及需要。他們認得同工,有需要時才會記得找我們,或介紹其他多元文化背景人士向服務隊求助。」   服務隊現時有逾半成員是多元文化背景人士,馬浩坤讚賞說:「這些同事很珍惜現時工作,對自己的職責很上心。雖然他們未必是社工專業出身,但不約而同有很強的使命感,希望幫助更多多元文化社群。」
Read
明燕與潔儀擔任計劃莪工達15年
Hospice Care Services
【安寧服務】「護慰天使」義工 讓無人認領遺體的先人走得更有尊嚴 (Chinese only)
「看到這些先人的後事無人處理,也無人紀念他們,真的會令人傷心。」正是一份憐憫之心,驅使明燕擔任「護慰天使」計劃的義工長達15年時間。誰又想過她曾經對死亡充滿恐慌和不安,不但不敢到殯儀館,連在街上看到靈車也會別過臉。   「護慰天使」計劃由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下稱「中心」)主辦,其中一項主要服務是處理無人認領遺體。計劃由義工作主導,全賴他們、計劃同工以及社會一班有心人的無私付出,近年沙嶺公墓安葬的無人認領遺體個案才會逐步減少。「沒有這班好伙伴,計劃不可能營運下去。」中心高級經理梁梓敦感激地說。   勞苦功高  讓先人走得有尊嚴 現時香港平均每年有百多宗無人認領遺體的個案,這些遺體會先存放在醫院或公眾殮房,倘若兩個月後仍然無人認領,就會被運送到沙嶺公墓進行7年土葬。7年後,如果仍然沒有先人的親人或朋友前來認領,遺體會被重新掘出及火化,之後所有骨灰會合葬在該年的公墓之中。   「護慰天使」計劃在2004年開展,約7年前開始,計劃的義工在每年的清明節及重陽節都會到沙嶺公墓拜祭,清潔墓碑,獻上鮮花悼念。作為計劃的主要服務提供者,一班義工除了會到公墓掃墓,還會幫忙認領遺體、與長生店聯絡、舉行喪禮、運送到火葬場,甚至撒灰,讓無人認領遺體的先人,更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計劃現時約有200名義工,主要由主婦、退休人士、自由工作者組成,他們往往突發接到醫院或社署社工的轉介後便要出勤,而且服務時還可能日曬雨淋,可謂勞苦功高。   「社工主要負責評估個案、向義工提供情緒輔導、在有需要時提供支援,其餘工作全部由義工負責。」梁梓敦指「護慰天使」開展時,只得3名職員,至今也只得6個職員:「計劃每月收到多達60個個案,至今完成了千個個案,背後全靠義工不斷的工作及付出。」   活好當下  把生死教育訊息傳開去 到底是甚麼推動義工們多年來努力下去?明燕認為除了一份慈悲之心外,還因為大家看到自己的努力真的發揮作用:「我最初參加計劃時,全港每年的無人認領遺體數目介乎400至500宗,現在則減至一年百多宗左右,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十分值得。」   計劃義工不但可以幫助到先人,還會令義工們對死亡的意義得到新的體會。「有點意想不到自己會出現三百六十度轉變,以前會懼怕死亡,現在則以平常心看待,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我更會想想如何處理身後事,例如以甚麼形式、是否需要設立預設醫療指示,不用家人盲猜。」   明燕正面地繼續說:「其實與其擔憂死亡,倒不如活好當下,現在我更珍惜與其他人的關係,還會傳達生死教育的訊息給他們呢﹗」
Read
竹園鄉仍保留歷史中香港木屋區的模樣
Elderly Services
長者帶路 導賞社區歷史及文化 (Chinese only)
有心有力還會說故事 中心自2018年開始舉行「愛同行‧區樂步」活動,最初是希望透過健步運動,讓參加者有更多機會強身健體,交朋結友。後來中心想到區內充滿文化及歷史,不如讓參加者一邊健行一邊認識,凝聚他們對社區的認同和情感,所以有了『風物‧情』的出現。   「風物‧情」沿用「Train the Trainer」概念,中心邀請社企「街坊帶路」合作,擔任導賞員工作坊的培訓導師,負責培訓金齡參加者(五十歲或以上)成為文化導賞員。訓練過程中,導師會帶領參加者一同設計及整理社區導賞的行程及路線、發掘及認識黃大仙的歷史發展及社區文化,以及學習解說技巧等専業知識。   中心單位主任莫志明盛讚參加者有能力又有熱誠,可令更多市民關心及認識社區。「很多參加者在黃大仙土生土長,堪稱『地膽』,即使是一些冷僻的掌故也知曉。他們很多都是說故事的能手,由他們擔任導賞員介紹,同時娓娓道來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最好不過。」   在歷史洪流中出力保存 半退休的周綺慧正正是莫志明所盛讚的年輕長者,口齒伶俐的她任職日語詮釋員,近年一直參加長者義工服務,這原來與她留學日本的經歷有關。「日本是一個老齡化社會,在銀齡服務、產品方面,例如是陪伴服務均很出色,值得香港借鏡。我留意到香港有很多雙老長者、獨居長者或許未必得到足夠的陪伴,所以我希望在這方面回饋社會。」周綺慧肯定地說。   正是這份關愛長者的心,驅使她既修讀與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社企,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陪行服務,還積極參加各種義工服務,愈做愈投入。   周綺慧認為「風物‧情」活動最有意義的地方,是令大家重新認識身邊有趣又值得關注的歷史和故事。「我與其他參加者設計了一條路線,名為『城市中的鄉村』,由牛池灣地鐵站出發,終點是聖約瑟安老院。其實牛池灣鄉有200多年歷史,其中的西村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寮屋區,此外聖約瑟安老院、萬聖堂也是獲政府評定、有逾百年歷史的建築,非常值得大家到此一遊。」   周綺慧感嘆道:「即使是村內的居民也不一定知曉這些建築的價值,或許我們平時的生活實在太忙碌,無暇細味這些歷史及故事,但如果任由它們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擦掉,就太可惜了。」   帶大家回到青春歲月 此外,文化遊當中有不少行程及活動,充滿懷舊情懷及元素,例如在士多吃孖條雪條,或是在舊式茶樓品嚐大包,也令參加者彷彿回到從前的青春歲月。「大家在活動中,可說說笑笑一起玩,又可以認識新的知識及事物,過程像讀書上堂,大家關係也像同學一樣。不少參加者最初比較害羞,但隨着大家見面的機會愈多,大家也變得主動起來,不少人更成為好朋友呢!」莫志明對活動為長者帶來正面的回饋感到滿足。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