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WhatsApp Image 2025-04-01 at 10.37.43 AM
安寧服務
有一種悲傷
Sandy深知喪禮不僅是一個告別的儀式,更是讓喪親者表達悲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讓親友懷念逝者、表達關懷、互相支持的關鍵場合。Sandy希望藉着儀式,讓這對悲痛的父母向正正好好道別,便軟語鼓勵他們:「你哋仲有好多嘢可以喺喪禮為正正去做。」這句話讓Sam和Amy重新找到一絲力量,決心為正正籌辦一場有意義的告別儀式。   在Sandy的協助下,並得到聖安德烈堂的允許,安寧服務的幾個義工在聖堂作了「溫馨」的喪禮佈置。喪禮當天,來賓穿過彩虹氣球拱門進入聖堂,迎接他們的是滿堂鮮花,而中間通道兩旁則以正正最喜愛的「反斗車王」氣球作裝飾,營造出充滿童趣與愛的空間。一家人更選擇在聖堂一併預祝正正的三歲生日—這個他無法親自迎接的日子。喪禮既是告別,也是慶祝;既是結束,也是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   失去孩子的傷痛不僅影響父母,也波及整個家庭。Sandy長期為正正的家庭提供情緒輔導,幫助父母面對失去幼子的痛苦,還通過遊戲治療協助正正的哥哥表達內心的感受。   在正正離世時,Sandy為他留下了珍貴的手印,製成鎖匙扣;更將正正、父母和哥哥的手印結合成一家四口的手印畫。簡單的紀念品,卻承載着無盡的思念。Sam和Amy一直不敢面對,直到最近才有勇氣取回這些珍貴的記憶。Sam希望把鎖匙扣掛在車上,時刻感受兒子的陪伴。他們也決定展出手印畫,讓正正短暫卻璀璨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人世間的悲傷有許多種,而失去孩子或許是最難以承受的一種。有人曾提及,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卻沒有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失去孩子的父母。這不僅是語言的缺失,更反映了這種悲痛之深,難以言喻。   「友晴同路」社區支援服務旨在為患危重病症或醫療情況複雜的兒童及青少年、以至其家庭成員提供身、心、社、靈的關顧,讓他們在面對疾病以至喪親的過程中,都能得到適切的照顧與援助。   團隊將舉行「當下的禮物」生命故事展,展出包括正正一家的手印畫,及其他家庭的各種形態的「禮物」,帶領參觀者認識病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與挑戰,同時感受生命即使在重重限制中,仍能蘊藏無限可能。   當下即禮物。誠邀各位前來參觀展覽,感受生命在起伏間綻放的燦爛光彩。 「當下的禮物」生命故事展 日期:4月4至13日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6:00 地點:九龍美孚青山道800號 饒宗頤文化館展覽廳1(F座下層) 內容:生命故事展品、繪本花藝親子工作坊、電影分享會等
詳細內容
-所有年份-
-所有年份-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所有類別-
-所有類別-
其他
義工服務
幼兒服務
青少年服務
家庭及綜合服務
安老服務
復康服務
特殊學習需要服務
醫療康健服務
安寧服務
過渡性房屋項目
社會企業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對外諮詢及培訓
基金及支援項目
大灣區事工
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翻新後舉行啟動禮
復康服務
福利協會湖景展能中心及宿舍新設計及設施 貼心關顧會員需要
香港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以下簡稱「中心」)去年九月就完成了翻新裝修工程,正如中心​主任黃子達所形容:「這是機構及管理層送給中心會員及同工的大禮物,大家對新中心都感覺煥然一新,十分開心,有時想起仍然難以置信。」   因應「老齡化」裝修增設施 達sir在中心任職近20年,對於中心設施及會員不斷轉變的需要,可謂瞭如指掌。他指出,為了照顧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的需要,中心翻新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增一系列無障礙設施,包括洗手間、走廊通道、視像火警燈等。   「會員之中,部分需要坐輪椅,過去中心沒有無障礙設施,不要說出入,連去洗手間有時也頗不便,新中心更貼心照顧會員需要。此外,有些會員的聽覺有問題,聽不到火警鐘聲,視像火警鐘遇上危險時,會同時亮起紅色警號燈,這樣更能保障會員的安全。」達sir解釋。   中心目前有50名會員居住在宿舍,當中以一位83歲的婆婆最年長,七成會員年齡在四十歲或以上。針對會員年紀漸長的情況,新中心也有特別安排。達sir表示:「不少會員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生病的次數會愈來愈多,所以大幅增加中心內醫院床位的房間至10間。這些床位的床頭設置了叫「叫人鐘」,即使會員在生病時因言語或行動不便而無法親自求助,只要他們按鐘,同工也能及時察覺協助。」   此外,新中心設3間特別用途室,分別供會員做運動、舉行藝術課堂及活動,以及進行治療活動,可因應會員的情感表達需要、上肢及感官訓練、肢體動作協調等舉行活動。以治療室為例,該室除設有滑梯、攀石牆外,還有中心由社會福利署「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撥款而購買的慢速跑步機。   「不少弱智及殘疾的會員,本身活動能力較差,在年老後可能連步行這種最基本的能力也未能繼續好好掌握,而且變得容易跌倒,慢速跑步機可訓練他們步行,而且跑步機的特殊裝置也能保護他們防止跌倒受傷。」達sir補充。   隨遇而安    平常心解決問題 新中心也特別關顧會員在心理及靈性方面的需要,例如新的運動室因為可使用的空間增多,同工因此可舉辦一些過去因空間有限而較難舉辦的活動,如跳舞、瑜伽等,令會員的生活更有趣味。專門藝術室也可供同工舉行更多這方面的課程,達sir表示:「會員也有情感方面的表達需要,他們未必太擅於以言語表達,而透過更多的藝術治療及藝術課堂,會員就有更多機會表達及釋放內心的感受。會員的作品也可在新中心的走廊通道及壁報展示,提升會員的歸屬感,同時令中心更加美觀。」   由申請、審批、動工到落成,中心的工程前後足足用了十年時間,達sir不諱言自己及其他同事在整個翻新工程中,經歷了期待、失望、緊張等,到底大家是如何度過這個漫長的過程?   「同工有時難免感到沮喪,但大家都明白為確保機構每分經費用得其所,以及確保新中心的設施、圖則等符合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院舍牌照的規定,所以每一個步驟、決定也要反覆思量,從長計議。時間或許是長了一點,出來成果卻實在好,同工及會員也感受到,他們在新中心的心情特別開朗。」   事實上,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對於霎時轉變往往難以適應,中心進行工程時,影響到會員的作息、吃飯、活動時間等,安撫會員的情緒,成為一大挑戰。「我們會盡量避開工程帶來的影響,同時為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例如與他們到屯門市鎮公園進行活動。此外,在工程期間曾遇上爆水管、火災等挑戰,我們都會以平常心沉著地解決問題。」達sir感恩地說。   而為慶祝裝修工程完成,中心在今年一月特別舉行啟動禮,讓會員、同工及出席嘉賓一同分享這個喜悅呢﹗
繼續閱讀
「腦動樂」計劃啟動禮
安老服務
福利協會「安老院舍外展服務」一周年 「堂校社服」義工合作 關顧長者社交心靈需要
計劃轉眼已營運一周年,想知道同工們如何善用福利協會在地區內的資源,達到「堂、校、社服」的合作,從而為院舍的長者提供更多關懷和慰問,且聽計劃兩位督導主任羅雁璍及姚偉倫親身說法。   度身設計義工服務 九龍中包括油尖旺、九龍城等區域,當中有115間符合計劃受惠資格的院舍,其中113間已接受過福利協會提供的服務,以院友計更多達4,200人。至於九龍東則有62間相關院舍,59間已接受福利協會服務,逾3,200院友曾接受服務。單看以上數字,已感受到同工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及心機。   「院友除了需要治療師的專業照顧外,同時有社交心靈上的需要,希望有人關心、探訪、陪伴外出等。」羅雁璍主任進一步解釋:「社工及義工在這一點正好提供支援。事實上,很多院舍因為人手、經費不足,或者欠缺設施、場地、經驗,所以較難兼顧長者的心靈需要,故此當我們聯同教堂、學校、中心或其他地區伙伴作義工探訪時,這些院舍都十分歡迎。而長者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推動我們策劃更多元化及創新的活動。」   羅主任又指,義工活動性質會因應院舍長者的需要而安排,所以既有關懷探訪、康樂表演,又會帶領老友記到戶外,例如:到酒樓飲茶、出席教會活動、看消防話劇等,重點都是增加長者與社區的連結,豐富他們的社交生活。「過去,我們曾與聖約翰座堂、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拔萃男書院等合作。以去年與男拔合作為例,逾百位學生參加培訓,在聆聽治療師分享院友的需要後,再親身到院舍探訪,不但做到長幼共融,同時令學生同理心增加,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辦「腦動樂 」 姚偉倫主任則表示,九龍東隊其中一項具特色的義工服務計劃,就是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作,於去年9月展開的「 腦動樂—私院義工參與計劃」。「這個計劃以”Train the Trainer”模式推展服務。我們留意到社區內實在有很豐富的義工資源,義工只要得到適切的培訓,就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一齊關心老友記。」   在「腦動樂」計劃中,教友義工在完成由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的培訓和實習後,到觀塘、黃大仙及西貢區的私營安老院舍做義工,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院友,提供認知訓練小組活動,以維持或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提升其生活質素。   此外,姚主任指他們也與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合作,針對院舍生活較為單調或者院友無法外出的情況,安排長者義工到院內表演口風琴、魔術、粵曲、聖經故事話劇等。「同工明白這些付出的重要性,它們雖然只是很小的付出,但能夠勾起老友記的快樂回憶,再辛苦也是值得。」姚主任說。
繼續閱讀
義醫為長者量血壓及檢查藥物
安老服務
【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醫社同行 開展非一般義工之旅
敢想敢創  社工、醫護構想另類義工探訪 坪洲遠離市區,留守的多是上一輩的老人家。因此,中心自1998年便開始服務島上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並進行義工探訪。林家揚醫師是中心義工兼「義醫同行」創辦人之一,8年前開始參與中心舉辦的坪洲獨居長者探訪活動,亦時常跟中心社工一起檢討如何改善服務,他們認為坪洲只有一、兩間西醫診所和一間健康院,如長者在假日身體不適,便要長途跋涉前往市區求診。然而部份長者住在山上,加上行動不便,所以他們有的只好放棄求醫。為了更全面照顧長者的身、心、靈健康,中心和林醫師便嘗試將醫、社元素一併融入探訪服務中。   結合跨界別力量  照顧長者身、心、靈健康 2017年,中心與林醫師有份創立的「義醫同行」正式合作,開展恆常義醫義工探訪服務,目標為於義工服務中結合醫護、社工和義工等跨界別力量,共同照顧坪洲長者的健康需要、促進長幼共融,並為坪洲注入正能量。負責此探訪服務的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黃若恒姑娘指:「每逢假日,坪洲尤其缺乏醫療支援,所以我們幾乎在每個月的一個週日,也會聯同近40位中心義工及義醫上門探訪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探訪前,中心社工會聯絡這些長者,清楚了解每人的身體狀況及醫療需要,從而將義醫、義工及長者作合適配對,確保「老友記」在探訪期間得到適切的健康支援。」   12月15日,一眾義工、義醫和社工再次出動。甫抵坪洲碼頭,林醫師便簡介當日的健康主題—低溫症,讓義工可跟長者分享相關資訊。林醫師笑言:「我們跟長者就像老朋友般,相處融洽。面見時,除了關心「老友記」的近況外,義醫和義工也會各司其職。醫療方面,中醫師主要教授食療養生方法、進行義按或推拿等;西醫負責檢查藥物及教導正確用藥方法等;心理醫生則提供情緒支援。中心義工也會替長者量血壓、進行穴位按摩及介紹一些健康知識。」林醫師記得曾有位老伯在探訪期間,突然嚴重氣喘,幸好在場西醫發現他血氧量過低,即時替他治療和轉介跟進。他嘆謂不少坪洲長者也有痛症問題,想出外求醫也有心無力,這亦是促使他一直堅持參與義醫探訪的原因。   從服務中共同成長,建立寶貴情誼 中心和林醫師每年亦會合辦一至兩次義工講座或培訓,旨在教導義工不同的健康知識、保健方法、探訪技巧及認識長者情緒等,令他們可學以致用,服務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其實受惠於義工服務的不僅是坪洲長者,社工、義醫、義工和長者也從彼此身上吸收了各種寶貴知識和經驗,如我們從義醫身上學到不同的醫學及健康管理知識、小義工從父母身上學懂關懷長者、年青人從長者身上了解到老一輩的生活經驗、社工亦從跨界別合作中學習如何持續優化服務。這幾年,大家都成長了,並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像有位婆婆知道小義工未嘗過茶果,就一直記在心中,還在另一次探訪時,把親手弄的茶果送給那小義工,真是很窩心。」   每當探訪結束時,「老友記」臉上雖流露依依不捨的神色,卻又熱切期盼下一次重聚。相信對長者而言,社工、義醫和義工到訪的意義並不在於他們帶來甚麼物資,而是他們那份由心而發的愛與關懷。
繼續閱讀
參加者需出席多項新媒體工作坊接受培訓
青少年服務
以新媒體表達看法 「光影‧維城」增強青年與社區的連繫
由下而上  聆聽青年聲音 「光影‧維城」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由2018年至2020年開展,為期三年。計劃會在天水圍區內招募約32位青少年,教導及鼓勵他們以影片、Facebook、Instagram等新媒體創作方式及平台,報道、傳遞、製作與社區相關的資訊,提出屬於年輕人的獨特聲音。   「光影‧維城」在第一年集中進行培訓,中心與合作伙伴舉行工作坊、講座等不同活動,讓年輕人掌握攝影、拍片的技巧及竅門。在第二年,參加者在中心的安排下,會就交通、美景、歷史、學校的義工參與及小店五個議題,製作新媒體創作。社工在過程中會提供意見,幫助年輕人深化思考及內容,有需要時更會在影片中粉墨登場。   第三年的重點則落在社區參與,社工會帶領年輕人走入公眾人士之中,就上述五個議題舉行導賞團、製作VR影片、相片展等,目標是引起社區內不同持分者對該議題的關注。中心單位主任黃信煒(煒sir)表示:「計劃同工希望青少年不只停留在這一步,還能做到議題倡議,提出改善,令社區變得更加美好。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但團隊會朝這個目標進發。」   煒sir又形容「光影‧維城」在青少年服務上是一個新的嘗試,過往青年或社區中心往往以一個「由上而下」的方式舉行活動;「光影‧維城」則相反,很多地方也讓參加者自行決定怎樣做,「由下而上」,體現青年自主的理念。「在過程中,中心更像一個平台,而不是一個決策單位,社工從中可領聽到年青人的不同聲音。」煒sir表示。   掌握最新科技脈搏的挑戰 說到舉辦計劃對負責同工的最大挑戰,煒sir笑說:「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今天最新的程式、軟件,明天可能已經不是這回事,如何掌握最新的科技脈搏,對我們這班年紀不小的同工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他同時強調不論科技再先進也好,當中涉及的操守問題,例如轉發訊息時應否先核實其真確性等也不會消失,同工會盡量在計劃中提出,與參加者進行討論。   此外,不少計劃的參加者也就近期的社會運動,與煒sir及其他負責計劃的同工分享看法,這除了反映參加者對社會的關注度增加不少外,也顯示參加者與社工建立了頗深的互信關係,這些都是計劃令煒sir感動的地方。
繼續閱讀
「雙膝掌門人」遊戲app
安老服務
當打機遇上物理治療 「雙膝掌門人」 助長者管理膝痛痛症
其實,他們是在按物理治療師有份參與研發的應用程式(app)進行家居運動,這款集專業治療、運動及娛樂於一身的遊戲app「雙膝掌門人」,上月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夥拍香港明愛安老服務推出,目標是透過科技解決現行長者家居運動的不足之處,幫助他們能更有效管理痛症。   家居運動極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是香港長者膝痛的常見成因,全港約有31%長者受此困擾,由於無法根治,患者只能通過飲食和運動來紓緩疼痛,其中家居運動是管理膝痛的重要一環。   「資源有限,膝痛長者無法單靠每周一至兩次面對面的物理治療來紓緩痛症,必須定時在家按物理治療師指示做運動。」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計劃經理戴安妮社工解釋研發「雙膝掌門人」的原因及重要性:「然而,長者自己在家做運動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例如他們會忘記動作,姿勢不準確也沒有治療師糾正。此外,不斷重複這些動作,長者或會沉悶,加上沒有朋友在旁互相鼓勵,做運動的動機難免大打折扣。」   寓物理治療於打機 針對以上不足,「雙膝掌門人」特意把物理治療和做運動結合打機活動。「遊戲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時偵察老友記的動作,令遊戲人物擺出同樣姿勢。玩法很簡單,印有不同姿勢的卡板會不斷向角色迫近,長者必須擺出同樣動作,卡板才可通過角色,通過了玩家就得分。」戴姑娘介紹遊戲玩法。   她續稱:「與其他電玩、手遊一樣,參加者的分數愈高,在玩家排行榜的排名就愈高。長者也可用分數為角色扮靚,例如買些新衫,設計獨一無二的造型。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遊戲、娛樂及競賽的元素,能提高長者進行家居運動的意欲。」   此外,為提升長者的參與程度,團隊邀請了過百位老友記試玩,再按他們回饋的意見、感受,進一步優化遊戲的介面、音樂聲效、角色造型等。   助治療師作出診斷 除了顧及娛樂性,團隊也沒有忘記研發程式的初心。「卡板上的動作,是按物理治療師開出的「運動處方」而設計,這些動作分為肢體伸展、關節紓緩及肌肉強化三大類;除動作外,治療師也會因應不同程度的膝痛長者,釐定遊戲時間及每星期『玩』的次數。」   戴姑娘補充:「長者按卡板做出動作時,程式會即時拍下照片,也會紀錄他們膝頭屈曲的度數等資料,這些相片和資料會傳送至物理治療師。老友記前往覆診時,治療師就有更多資料追蹤康復進度,並作出更準確的診斷,例如是否需要增強運動強度等。」   將科技應用到社服、醫療是近年的大趨勢,談到「雙膝掌門人」的未來發展,戴姑娘形容程式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譬如說長幼共融—我們可與學校合作,以打機作媒介讓青年與長者有更多話題,令彼此互相關心。此外,程式收集回來的不同數據,可用作大學的科研調查,進行社區護理方面的研究,總而言之是潛力無窮。」
繼續閱讀
女生版《逆流大叔》 划龍舟中發奮成長
青少年服務
女生版《逆流大叔》 划龍舟中發奮成長
人稱「葆sir」的庾淼葆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的社工,去年協助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一班中四女生,成立「妙法寺劉金龍中學龍舟隊」。日曬雨淋下划龍舟,想起也覺得辛苦,到底甚麼原因驅使他們這樣做?是愛,還是責任?   量力定目標  再全力爭勝 到中心訪問葆sir,最深印象是他一身黝黑膚色、健碩身型,一看就知他是運動健將。談起龍舟隊成立的原因,始發現他是香港龍舟運動員,一直喜歡傳統中國事物,例如舞獅、龍舟等。「決定成立龍舟隊,一方面是希望推廣中國文化,另一方是因為龍舟是屯門的地區特色,區內有許多龍舟強隊,我想透過這項運動令學生學會團結、建立自信,同時有更多學習以外的美好回憶。」葆sir肯定地說。   龍舟隊在去年4月成隊,現時有14名隊員,近半需應考明年DSE公開試。隊伍在去年6月端午節首次比賽;11月首次獲冠軍,在百仁基金舉辦的第21屆國際龍舟邀請賽,奪得女子中學組冠軍。及後,一眾女生在今年3月由龍舟總會舉行的學界邀請賽再下一城,成功奪冠而回。   隊伍短時間兩奪冠軍,有甚麼秘訣?葆sir這樣回答:「除了隊員拼命及勤於練習外,還因龍舟的賽制。龍舟比賽很特別,分盃賽及碗賽,兩個組別再分金銀銅,每個組別設冠亞季軍,你可以評估能力再決定到哪個組別爭勝。」葆sir續稱:「當然,她們贏的都是金盃。但量力而為,定立目標,然後全力爭勝,這也是我希望她們學懂的事情。」   在龍舟隊內,雖然葆sir負責打點許多日常營運,隊員更形容他是「精神領袖」,但他強調自己充其量只是一個領隊,隊員才是主角:「我只提供平台及機會予隊員,並運用自己的人脈及經驗,指導她們,分析每個決定的利與弊。例如:龍舟隊獲得的資助明年11月將用完,之後如何營運下去?是印製T恤籌款,還是成立校友會龍舟隊再向學校或家長教師會募捐?這些是她們自己才可以決定的。」   從龍舟競渡學來的價值 龍舟隊成立至今接近一年半時間,回顧練習的辛酸及奪獎的喜悅時,隊長何旻蔚(Joebie)及另一隊員倩尼不約而同表示,最初在校內義工活動認識葆sir,笑言對方以划龍舟可以減肥為由,「騙」了她們參加,但從這項活動,她們仍獲得寶貴的價值及回憶。   「從龍舟競渡中,我學會盡責、細心,有時太累會不想練習,但一想到這會影響到整隊人,就令我咬緊牙關撐下去。」倩尼又指平時會因讀書及考試感到很大壓力,練龍舟剛好可以紓壓:「龍舟是一項很專注的運動,練習和比賽時要不斷重覆撥槳這個動作,可以暫時放低學業及人際開係方面的壓力不想。」   Joebie則指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初次下水練習。「記得第一次下水練習,回程時剛好遇上狂風暴雨,雖然大家當時已穿好救生衣,但大家仍然十分驚慌,擔心『反艇』。」Joebie續稱:「幸好寶sir及教練設法安撫大伙情緒,叫我們咬緊牙關,最終我們也安全回到岸上,從中我也學會一樣東西,那就是堅持。」   記者訪問時,正值一班隊員練習的時間,期間她們互相扶持,努力挑戰自己練習的最佳紀錄,看來這份團結及自信的精神,也是她們從龍舟競渡中學到的價值呢!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