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及綜合服務
「團聚」公共藝術計劃 以「社區寶盒」展現屯門居民社區情
福利協會希望透過讓屯門區內不同界別市民參與藝術及設計活動,增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連結,以創作空間提升社區凝聚力、在藝術觀賞中產生共鳴。
盛滿愛的「社區寶盒」
「社區寶盒」計劃在2019年5月展開,計劃分不同階段於屯門區內舉辦藝術坊,與不同界別市民製作及組裝藝術品—「社區寶盒」,再把它們安裝在屯門河畔公園展出,讓公眾欣賞,未來大家可以在屯門河上及河畔欣賞到這些寶盒。
「社區寶盒」是由市民製作的一個個藝術小盒子拼合而成的「大寶盒」。福利協會發展部助理項目經理鄺芷妍(Elsie)表示:「『屯門社區寶盒』計劃集創作、互動、遊樂、凝聚和連繫社區5個元素於一身,目的是希望活化及美化屯門河及屯門市中心的環境,並透過藝術品及工作坊展現及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感情。」
她進一步解釋:「社區寶盒由不同藝術小盒子組成,每個小盒子都是一個媒介和容器,讓居民選取自己認為是屯門最珍貴的地方作主題,再展現出來,所以整個寶盒盛滿對社區的珍愛。」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主辦單位在5月至7月期間分別舉行「社區藝術坊」及多場「小組藝術坊」,讓市民、家庭、學生、青少年、長者及復康人士參加,自己決定藝術品的最後模樣,體現「參與式設計」的精神。而8月9日下午假福利協會屬下太陽館舉行的「3D裝置藝術大結合」活動更是重頭戲,百多名工作坊人士聚首一堂,動手製作及結合自己的小盒子。
活動當日,參加者被分為三組,包括:過往曾參與藝術坊的公眾人士、過往曾參與藝術坊的中心院舍,和第一次參與製作寶盒的市民。他們分別以個人及團體方式創作,將自己製作的作品,例如圖畫、拼貼、勞作等,先製成藝術小盒子,再拼合到大寶盒上,成為「社區寶盒」的藍本。同工在參加者的創作過程中提供協助和意見,以圖像及形狀激發大家的想像力。
寶盒扭轉刻板印象
那參加者覺得計劃及活動如何?任職文職工作的馮先生與兩位女兒住在屯門田景,他表示女兒從小對藝術有興趣,喜歡畫畫,所以一看到「3D裝置藝術大結合」活動宣傳就報名參加:「原本以為活動只是普通親子活動,可以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想不到過程如此有趣及多元化,除了畫畫,還可以在巨型壁報板上做拼貼,很好玩,也很有挑戰性。」
馮先生與女兒選擇了屯門公園內的爬蟲館作為「社區寶盒」活動的創作主題,他們認為爬蟲館的外觀有趣、漂亮,而且參觀者可以在館內學到科學知識,所以父女二人每次到屯門公園也會入館參觀,館內載滿他們的開心回憶及親子時光。
對於「社區寶盒」活動,馮先生認為活動有助推廣屯門的地區景點及文化,他笑言:「身邊不少同事一聽我住在屯門,就先入為主以為區內十分荒蕪,其實屯門的生活是多姿多采的,期望社區寶盒在將來展出時,能讓大家看到屯門的另一面。」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聖公會李嘉誠護理安老院】廚樂飄飄滿誠家 音樂治療提升長者認知及社交能力
音樂的力量
每個星期總有一天於李嘉誠護理安老院的活動室傳來悅耳歌聲及拍子聲,長者不是在唱歌聯誼,而是隨音樂治療師進行音樂治療活動。在一小時的活動中,由熱身、玩樂器到重覆練習,十二位患有輕度至中度認知缺損的老友記都聚精會神,在導師帶領下體會音樂的樂趣。
崔天恩是一位註冊音樂治療師,未轉職前是一名會計師,當她發現自己喜歡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就到澳洲進修相關音樂課程,修畢回港後一直為「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進行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師最主要的工作是透過音樂活動,提升參加者在社交溝通、認知能力及『身心靈』的發展,這份工作最令我感到滿足的地方,是透過音樂的力量,幫助參加者不停地進步。」
「與小朋友不同,老友記的人生閱歷較為豐富,所以教學方式也要隨之改變,在態度、活動設計及內容上,也要較關顧及尊重對方。」很多人會誤以為長者手腳不夠靈活,但崔天恩卻指:「其實很多長者也可以跟上快速的拍子及節奏,但我認為這不是計劃的重點,重點是怎樣透過計劃提升活動及協調能力,令他們投入到音樂中感受快樂。」
為了令老友記更加投入,崔天恩在選曲方面特別花心思,多以粵語流行曲及電視金曲為主,皆因它們都是老友記的集體回憶。那最受長者歡迎的歌曲又是甚麼?「《舊歡如夢》、《小李飛刀》、《上海灘》都是他們特別喜愛的歌,歌手就以鄭少秋、汪明荃、許冠傑、羅文、徐小鳳的歌迷最多呢﹗」
冀晚期認知障礙症長者受惠
計劃除了有音樂治療師,還有福利協會同工的參與,才能辦得有聲有色。聖公會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一級職業治療師衛敏儀表示,院舍舉辦音樂小組已有一段時間,後來希望進一步發展小組,所以找來音樂治療師幫忙,並定下新主題,希望老友記參與時更投入開心。
「於院舍進行的研究發現,音樂治療對長者的整體認知情況、情緒及記憶力有明顯改善,不少老友記參加後會變得更積極,會主動與別人溝通及參加活動。當中,敲擊樂對長者效果最理想,那時我忽發奇想,除了運用一般樂器,不知道廚房中的煮食工具又可不可以成為樂器呢?」衛敏儀憶述最初如何構思以廚房作為小組的主題。
衛敏儀指出,計劃同時有助提升長者的自我形象。「記得老友記第一次穿上廚師制服拍照時,都感到十分興奮和雀躍,因為他們不論是看到其他人或自己的造型,均覺得十分專業、有型,完全不像一個普通的長者。」她續指,老友記在院慶及節日聚餐上台表演時,無論造型及表現水準同樣令觀眾及他們的家人刮目相看:「觀眾及家人紛紛與長者們合照留念,令全場氣氛十分熱鬧!」
談到與音樂治療師的分工,衛敏儀表示福利協會的同工主要負責評估活動對長者的治療效益,並且協助活動進行,例如跟進學員的進度及帶動氣氛,令老友記更投入其中。
展望將來,衛敏儀希望能讓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參加計劃,令他們同樣受惠。「希望將來能舉行一些規模較小、大概四人左右的小組,透過音樂治療的力量,幫助一些能力較弱、認知狀況較差的老友記。」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分享「南瓜仔」研究成果 福利協會鼓勵業界 多思考應用科技的好處
研究已於2019年4月順利完成,並撰寫研究報告書。為了將研究成果與業界分享,福利協會於2019年5月17日舉辦了研究成果發佈會,吸引近110位來自二十多所社福機構轄下四十多個服務單位的參加者出席,他們當中大部份為社工、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同工。大會邀請了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與及香港中文大學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蔡錦輝博士,講解研究結果。福利協會兩位一級職業治療師又與參加者分享「南瓜仔」為患有認知障礙院友提供1對1陪伴治療的心得,會場內同時展示「南瓜仔」,讓參加者可以更了解「南瓜仔」的應用方法。
樓瑋群博士於發佈會中表示,研究發現大部份參與研究的院友對「南瓜仔」的接受程度很理想,當比較介入組院友第一次和第二次使用南瓜仔的測試結果時,發現院友的一般接觸頻率提升。研究結果又顯示介入組的院友在使用「南瓜仔」後,腦精神科徵狀(NPI-Q Problematic Behavior Severity)量表得分反映行為問題改善,其中特別在煩躁、攻擊行為、幻覺、妄想、易怒、情緒波動、異常動作行為及情緒冷淡、冷漠有顯著的下降;但在抑鬱、情緒低落及食慾、飲食失調方面則沒有改變。生活質素指標(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量度分數則顯示了第一次及第二次的介入有效改善參與院友的生活質素,他們在精神、情緒及朋友(社交)等質素上都有提升。此外,包括前線同工、治療師、院友家屬等對應用科技用品持正面態度,認為科技用品能有效處理日常生活的事務、使用科技產品或服務可以使院友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院友覺得科技產品或服務在生活上很有用處。樓博士亦簡介了在推展是項研究時的步驟及有效應用南瓜仔的方法。
蔡錦輝博士則分享了「院友使用『南瓜仔』參與度之實時研究分析」數據,這些數據是透過裝置在「南瓜仔」內的傳感器而收集,藉此了解參加者使用南瓜仔的模式,以識別最有潛力使用「南瓜仔」的群組對象。蔡博士在第二次介入期的八星期內,由早上七時至晚上九時共14小時,每兩分鐘收集數據一次,共收集了47位參加者的使用數據。依數據所得,發現參加的院友一般在早上十一時及下午三、四時間較為頻密地使用「南瓜仔」;同樣地,腦精神科徵狀 (NPI-Q-Behavior & NPI-Q-Distress)量表發現「南瓜仔」能有效處理參加者的行為及負面情緒,數據亦反映了參加者在黃昏時段開始至睡前,即下午五時至晚上九時較多與「南瓜仔」互動,這也是值得業界多些討論的課題,尤其是針對認知障礙患者黃昏症候群的狀況。
一級職業治療師陳禮樂先生及衛敏儀女士則分享了兩位院友使用「南瓜仔」的情況,兩位婆婆在兩次的介入治療後,在情緒、情感依附、與外界溝通、激動行為及責罵他人的行為問題,均有明顯改善;而家屬、職員亦感受到「南瓜仔」對院友有頗正面的影響。業界同工在南瓜仔展示環節及討論環節時,與幾位講者在使用科技用品、陪伴機械人的應用有很好的交流,氣氛熱烈。
是次的發佈會除能與業界分享研究所得,讓業界進一步了解服務中引入科技用品的作用外,更重要是鼓勵同工思考服務上應用科技用品的可行性,從而提升安老服務的質素,並減輕人員的工作壓力。目前,陪伴機械人的使用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繼續研發更多元化的功能,如增加提示、查詢資訊、聯絡家人或朋友的功能等,以配合長者所需。
繼續閱讀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社區小小設計師」工作坊 「參與式設計」開發社區玩樂創意
打造好玩社區
步行徑團隊舉辦這個工作坊,全因他們發現九龍城區內的兒童遊樂設施嚴重不足。根據立法會的研究顯示,九龍城的兒童人均遊樂場面積(按每區公共遊樂場的面積及兒童人數計算)在全港18區內,原來排名尾二,僅得0.17平方米,亦即是一塊階磚大的面積左右。
有見及此,團隊決定以「玩樂在土瓜灣」為步行徑今年首季的主題,在今年2月至4月聯同港大建築系舉辦「社區小小設計師」工作坊,由修讀該系碩士課程的學生與土瓜灣區的街坊親子組合,合力思考如何為街道添上更多樂趣、舉辦更多社區活動等,期望經驗可作為將來建設社區時的參考。
港大建築學系講師梁皓晴解釋,近年在全球各地流行的「參與式設計」早在60年代已在歐美出現:「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社會出現解放思想,其中建築師、規劃師都在思考:設計是否一定要由上而下?當年美國的建築師的想法與我們現在的做法有點相似,就是由民間發起為主,主動作出示範後,再讓政府可以參考。」
遊戲代替問卷 收集意見
在工作坊正式舉行前,主辦單位特別為15組親子組合、合共33名參加者舉行兩次設計工作坊,向他們收集意見,期望設計及製作公眾喜愛的「躍動Hub」。梁皓晴指出:「由於我們以『玩樂』為主題,而且參加者大部分是小朋友及家長,所以我們不想用傳統的『一問一答』方式收集意見,反而想透過一些活動和遊戲,從旁觀察他們的互動,了解他們對現今社區遊樂設施的喜好。」
工作坊於3月2日舉行,港大建築系學生帶領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遊玩經歷,再一齊重組故事、即場做話劇,然後與家長合力把話劇場景即場以不同材料砌出,把想法、經歷轉化成比例為1:5的「躍動Hub」模型。另外,學生也與家長分組探究香港現時的遊樂設施,並與外國的設施作對比,把他們認為遊樂設施應具備的最重要元素用拼貼方式紀錄下來。
「我們發現,雖然小朋友與家長是分開玩遊戲,但他們的意見及想法互相脗合,例如小朋友表達的重要字眼是『舒服』、『大自然』、『受保護』等,而大人的則是『舒服』、『好玩』等。」梁皓晴說。
合力打造「舒服」、「好玩」設施
根據收集得來的意見,建築系學生分別構思了3個設計方案:一個是由數張吊床組成,既可坐,也可躺,是個一家大小可共用的空間;另一個是由大型積木組成的遊樂設施,強調互動性、靈活性;最後一個則像舞台,儼如一個「打卡位」般漂亮。
最終設計方案終於在4月13日出爐,並由港大學生製成1:1實體試玩版本,再邀請小朋友在牛棚藝術村一個單位內試玩。
「除了由用家測試設計好不好玩,試玩日最主要的作用是讓建築系學生再次收集意見,令『躍動Hub』的設計能真正做到,例如透過觀察小朋友玩耍,我們可測試吊床究竟要做得有幾高、幾大。在小朋友玩大型積木時,我們就會思考到底每塊積木在什麼位置做接合會更好。」梁皓晴表示。
步行徑項目總監王建明表示:「好的設計不只是外觀,同時包括設計過程中的體驗(Design as an Experience)及尋找服務中的美(Design as a Pursuit of Aesthetic with Service)。透過讓公眾及使用者共同構思、設計的擺放於社區街道的『躍動Hub』,團隊期望能增加使用者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透過吸納不同用家意見,讓成品能結合人本需要,發揮人與社區環境互動的真善美,以體現步行徑以人為本的精神。」王建明又表示:「以創新思維設計的『躍動Hub』將會分階段設計及於步行徑的活動推出,團隊期望以『躍動Hub』作為增加區内人士對社區歸屬感介入點,透過『躍動Hub』加添步行體驗的樂趣,吸引區内外不同老友記及小朋友多走出社區,從而為社區帶來最大的價值。」
如今,建築系學生正整合三個「躍動Hub」的設計數據及意見,之後將交給步行徑設計團隊作進一步調整及設計,將來一眾家長、小朋友及學生在街道上看見自己的作品時,肯定份外親切﹗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 讓照顧者及認知障礙患者互相感謝
分頭行事 製作驚喜
大樓在2017年2月1日開始推出為期兩年的「智友醫社同行」先導計劃,以「醫社合作」的運作模式在社區層面為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家庭或照顧者,提供各式支援服務,目標是維持長者的認知能力、家居安全知識、自理能力、身體機能和社交技巧,從而減輕長者的照顧者或家庭的壓力。
「智友善‧伴你同行」是先導計劃的壓軸活動。在1月12日首天活動中,大樓安排一班老友記與照顧者分頭行事,各自為對方準備驚喜。老友記在負責同工的指導下,以小面巾及鐵線製成「心意蝴蝶」。知道這份物輕情重的禮物是送給照顧者的,長者挑選材料顏色時格外用心,以照顧者喜好作依歸,製作過程非常專注,完成後看到滿載自己關愛及謝意的製成品,長者們無不流露出滿意笑容及成功感。
另一邊廂,同工也安排照顧者聚首一堂,一邊品嚐花茶,一邊互相傾訴照顧老友記的喜怒哀樂。雖然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及壓力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但他們在言談間互相支持和鼓勵,令彼此明白自己並非孤軍作戰。此外,照顧者也用毛巾及絲帶,製作「心意小熊」送給老友記。
情深說話我想講
「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的重頭戲是1月19日舉行的「情深說話我想講」環節。負責計劃的社工朱曉彤表示:「認知障礙症長者依然能清楚感受喜怒哀樂,知道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他們的感謝說話,對照顧者來說不但是一份肯定,能讓照顧者繼續前行下去,也是雙方之間的美好回憶。」
為了讓長者及照顧者知道彼此心意,同工用錄像記錄了長者及照顧者互相致謝的說話,並安排在活動當日播放。當這段感人影片播出時,照顧者都聚精會神地觀看。雖然片中長者只能用簡單的字句來感謝照顧者,例如:「多謝照顧我的飲食」、「感激牽著我的手過路」、「時常陪伴我」等,但越簡單反而越能表達出那份感情。
阿英(化名)的家人聽到阿英在鏡頭前直率地稱讚自己「乖」、「多謝他們對我好」時,不禁流下眼淚,因為這是他們首次聽到老友記讚賞自己。鍾太(化名)對於丈夫的感謝喜出望外:「丈夫平日沉默寡言,想不到他心底原來是如此珍惜我們的關係。」另一位「跟得丈夫」黃先生(化名)說:「我和太太習慣將感受埋藏心底,很少將愛意及感受表露出來,活動為我倆平淡的生活帶來火花。」
看畢片段,老友記及照顧者互送心意小禮物,並為對方進行香薰按摩。黃先生(化名)說:「本以爲(互相按摩)會很尷尬,但原來反應非常好。太太患有肩周炎,日後我會繼續為她按摩,同時建立珍貴的回憶。」這些少有而溫馨的身體接觸,為他們帶來正面的及輕鬆的相處時光,正是這次活動想帶給他們的體驗。
多觀察 多欣賞 少命令 不指責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已於今年2月1日正式恆常化。負責計劃的一級職業治療師鄭嘉恩說:「照顧者習慣為老友記事事代勞,出發點雖是愛錫老友記,但卻有機會限制了長者的能力。『智友善‧伴你同行』活動正好讓照顧者看到老友記仍有學習能力,又可以有效地表達自己感受,所以希望照顧者照顧長者時,能『多觀察、多欣賞、少命令、不指責』,為大家建立更多正面及互相欣賞的美好回憶。」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聖公會牧愛長者之家】「自在人生」生死教育小組 助早期認知障礙症長者規劃晚晴
整理人生 尋回生命意義
「自在人生」小組包括互動遊戲、組員分享、閱讀及創作繪本等不同活動。在組員分享活動中,社工會鼓勵長者重溫自己昔日的物件、照片或短片,讓他們在過程中回顧及整理人生、回憶、感受和想法,並安排機會讓長者講述人生中的高低起跌,從而感恩當中遇到的幸福事情,放下各種恩怨情仇,幫助長者在離世時心無牽掛。
負責「自在人生」小組的社工張嘉欣補充:「縱然長者患有早期認知障礙症,但他們對人生的重要階段、事物及成就,均有較清晰的記憶。只要給予長者鼓勵及表達想法的機會,就可以協助他們活得輕鬆自在一點。」
繪本傳遞正面訊息
除了組員分享活動中,小組會因應每位長者的認知能力,透過不同媒介例如繪本,傳遞生命歷程中的正面訊息。「生命教育繪本讓社工可利用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以較輕鬆的方式向長者講述生離死別這些較沉重及嚴肅的故事和話題,傳遞正面訊息。」張嘉欣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之一,所以希望長者學會正面看待生離死別:「死亡是不能夠預測,除了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還要學習向摯親『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留下心底話,體現這份『四道人生』情懷。」
此外,患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因未必能夠透過言語完整表達意思,為了令他們為自己的晚晴規劃作安排,社工會紀錄長者的意願,並教導他們創作專屬自己的生命繪本,從顏色選擇、自由繪畫到寫下感想,紀錄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體會。
表達臨終及後事意願
「自在人生」小組也會向長者介紹各種臨終的醫療方式,例如不同的入侵性治療、維生治療,以及死後的殯葬安排,讓他們及早選擇及安排。不少長者希望在疾病晚期的時候,接受以舒緩為本的治療和照顧,減輕痛苦及維持生活質素,令自己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組員黃婆婆表示:「最重要是舒舒服服,盡量能吃多少就多少,屆時身上最好不會插滿喉管!」
預早讓長者了解臨終醫療,也能減少他們的家人將來代為抉擇時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不少長者在小組也放下忌諱和恐懼,表達他們對殯葬儀式的想法,例如靈堂佈置、棺木選擇或骨灰處置方式等。組員林婆婆及楊婆婆異口同聲表示:「現在最重是看見家人,至於死後就不想他們為自己的後事操勞,後事只要簡簡單單就可以了。」
其實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很多長者都願意及有心理準備去談生論死,相反一般人或因死亡在傳統中國文化不太吉利而避談,結果窒礙他們去了解長者的真正感受和想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所有人也必須面對及經歷,若能及早預備,相信每位長者也能活出「自在人生」﹗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